孟兆禎:傳承生生不息的中華傳統生態價值觀
警醒嚴峻現實
在城鎮化進程高歌猛進的當前,孟兆禎認為,生態建設的重點是與水協調。
提及汶川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生態悲劇,他說:“泥石流是地震的幫兇,因為人居環境占領了泥石流的通道,泥石流沒有軌道運行,必然成災。”他還提醒山城建設者,山谷是匯水線。山城建設爭占谷底平地,為避災難,建設時首先應規劃泥石流的通道。另外,在有水源的前提下應將人居環境從谷底提升,這方面可借鑒廣西北部少數民族擇居小山頂而免遭洪水之災的經驗。
談到上海的促淤政策以及武漢的沿江公園等一些當代項目規劃,孟兆禎痛心疾首。“填陸越大,江河容水量越小,于是形成了低流量,逼得我們加高堤壩。建國初期與現在的上海外灘,堤岸升高了多少?昔日平地可觀江景,今則高達兩米左右的堤岸,使人近江而不見江,違背了中央號召讓市民看見山、望見水的精神。由于墊起地面,外灘沿江種植成為不通地氣的屋頂花園,與人行道靠兩米多高的臺階銜接,而踩踏事故地主要是發生在臺階上,所以我們要痛定思痛。”
孟兆禎以管子的話告誡世人:“與天順者天助之,與天逆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猶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
“上海崇明島本是候鳥的天堂,現在人們妄圖將它變為人的天堂。如今島上候鳥的種類和數量持續下降,為什么要逆天而行呢?這樣必然造成雖成必敗的可悲下場。”孟兆禎說,他在上海參評園林城市的會議上曾提出過外灘建設的異議,近年考察崇明島又寫出了專題書面報告上呈。
在會上,他大聲呼吁,人與天調,習古研今,將我國生生不息的傳統生態價值觀持續發揚光大。
編輯:x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