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心中的綠水青山是什么樣子?
2014年年初,習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強調,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習近平曾對這個生命共同體有過精彩闡釋,“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
當環境污染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共同威脅,順應自然、保護環境,應該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行動。“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一個和諧平衡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理解生態環境對于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價值,也就能理解當前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意義。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要給你們去掉緊箍咒,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
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要將新挑戰變為新契機,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理念與計劃付諸行動,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同推進。
長遠之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3年4月,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然而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絕不是一日之功,這項長遠之計需要我們不斷轉變思想、創新理念,并持之以恒付諸行動。
生態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問題,它更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在多個國際場合,習近平都就綠色發展發出過呼吁。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問題時對“兩座山”論作出進一步闡述,“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11月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習近平提出,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的變化發展遵循著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荀子·天論》中有言,“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習近平對待生態問題和諧平衡的思想,正是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中。
如今,中央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指出,未來五年,要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這是延續中華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