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為城市而設計”展覽暨論壇在滬舉行
戳“痛”、解“痛”——《為新常態下的城市而設計》
趙亮博士在演講中也與我們分享了他對于城市建設的觀點:“我們的國家現在已經由工業大國轉向以服務業,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家。城市建設速度減慢,經濟增長率放緩,面對未來這樣的行業新常態,我們應該探索增長點,發現痛點,挖掘城市設計的價值。如今,政府痛點是城市競爭加劇,城市由共贏趨向零合。政府面臨著城市增量需求不足,存量品質不高的巨大挑戰。開發商的痛點包括土地成本要低,融資成本要低以及找到更多的利潤點。老百姓的痛點在于:服務的可達性,自然環境以及從‘衣、食、住、行’到‘娛、教、醫、養’。而規劃師的理想角色應該是:了解政府、開發商、運營方、居民各方的訴求與規律,代表各方找到一個最佳解決方案。“sNice持續美好城市”理論便是在這樣的新常態下提出來。理論包含四個子系統:自然系統、社區系統、居住系統、可移動系統,涵蓋了城市發展的關鍵要素。”
(演講嘉賓: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規劃師 楊一帆)
城市“小”事——《城市空間結構的梳理與織補》
楊一帆主任在演講中談到:“我們在過去的十年主要把精力花在蘇州這個城市,從總體規劃,到片區規劃,再到一些景觀問題的處理。城鎮化正在走向一種新的城鎮化方式,有增量,也有存量,數量和質量是并行關系。如何解決城市發展中產生的問題是一個長期的議題,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去梳理、怎么去織補城市。我們說“梳理”城市結構,絕對不是建構,專業技術人員的角色只是城市在自己生產過程中的助產士。我們的研究是數據和經驗的巡回,即使數據擺在那里,也需要提煉。我們提出5個城市設計的評判標準:城市經濟的再生產、城市空間的再生產、城市設計以“人”為出發點、城市文化的再生產和城市生態的再生產。”
(演講嘉賓:沈陽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呂正華)
有“風”才有“貌”——《城市風貌》
呂正華副院長講述關于城市風貌的探討:“我認為‘風’和‘貌’應該分開來解釋。‘風’可以是政風,即政治的變遷、技術的革命;也可以是民風,即民間的風俗習慣。我們從沈陽道路網的構成就可以看到與城市歷史發展之間的關系。中國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上有很多形式上的要求,但是從南到北的城市形態也不完全一樣,這是因為有民風的內容在里面。在城市設計過程中,政風更多是宏觀方面的關注,民風則更多是微觀方面的關注。內在的東西怎么通過外在的東西去表達是比較復雜的。我認為建筑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僅有形式沒有內容,并不是城市所需要的。城市的風貌其實也并非都是高大上,關鍵是要根植于特定地域的土壤,與這里的人們共同生長。”
(演講嘉賓:萬達商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 風雪昆)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