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究近150年城市空間 400余圖看武漢歷史變遷
本次研究是中國城市研究史上首次針對特大型城市歷史進程的形態學研究。所選的400余張歷史地圖,來源于檔案、政府資料、書籍等公開信息,在對其進行梳理認知基礎上,選擇從1870年至今共8個重要時段的城市建成情況進行圖析,系統地解讀了武漢城市形態的發展歷程。時間線起始于最早具有相對準確制圖標準的1870年,此后分別為1910年、1950年、1970年、1990年、2000年、2006年、2013年,時間線的時間跨度逐漸縮短,也正反映了逐漸加快的城市發展進程。
記者看到,在1870年的空間結構圖中,漢口作為港口城市向江河開放,武昌與漢口均在其城墻外修有護城河,三鎮在地圖上只有緊鄰長江漢水的線性區域;到了1910年,漢口租界迅速擴張,漢陽、武昌也因張之洞新政中的工業發展帶動快速發展;1979年至1990年間城市迅速擴張,此時武昌古城墻已完全拆除,產業項目催生大量單位、工業生活區,武昌中北路、漢口武商商圈形成;到了2000年,現代服務業在中心區聚集發展,光谷和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初具雛形,城市已由中心城區向新城區外溢;新世紀以來,城市擴展速度更為明顯,中心城區充分城市化,“環+放射”城市空間結構形成,軌道交通系統支撐城市向新城區快速發展。
市國土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稱,該研究如同給城市從小到大拍了一組照片,展示了武漢城市空間發展的歷程,描繪出武漢的“前世今生”。更有意義的是,在未來更關注民生、環境、歷史人文特色等多元價值導向下,提供了一個圖析武漢的開放式研究平臺,引導業內和社會大眾對如何保持武漢的城市空間特色、延續歷史空間文脈、優化空間品質等問題進行積極思考,為武漢未來的城市更新、轉型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三鎮街區識別性差 必須通過規劃強化
在《圖析武漢:武漢空間結構和城市演變的形態學研究》項目之一的城市空間結構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武漢三鎮的空間結構各不相同。昨日,市國土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稱,我市在著力打造經濟、城市、民生“三個升級版”時,需要整體優化城市發展格局,彌補空間碎片化。
從1870年的城市空間結構可以看出,漢陽、武昌是城墻城市,漢口沿兩江線性生長;到了1910年,漢陽向漢江跳躍生長,武昌作為城墻城市緊湊發展,漢口繼續沿長江線性生長;到1950年時,漢陽基本沒變化,武昌沿長江向北部擴張,漢口向租界區域拓展,發展重心北移;此后20年,三鎮重心向長江下游偏移,漢口區域開始向漢江沿線拓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工業帶動三鎮全面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武昌開始向兩湖和山體之間的馬蹄狀生長,漢口在自然邊界內緊湊發展;進入新世紀,橋梁建設促進了漢陽、漢口協同發展,漢口因商業中心引導作用,沿北部堤防邊界線性生長;之后,武昌和漢口形成了隔江而立的江南江北雙核心,漢陽依附漢口線性衍生發展,武昌除主城區馬蹄狀更為明顯外,也在朝遠端產生線性發展趨勢。
市國土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稱,武漢三鎮結構各不相同,在2013年城市空間結構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城市的碎片化,這使得城市空間結構不連貫,可識別性較差。這提醒我們,需要分析城市不同的空間類型,比如加強歷史街區的保護,在未來的規劃中對碎片化的空間加以彌補。
記者查看《武漢2049遠景發展戰略》,其中明確提到:建設漢口沿江商務區,一定要控制開發強度,加大對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力度,恢復其歷史風貌,再現百年老漢口的輝煌。另外,規劃要依據各類歷史建筑和街區空間類型特點及所代表文化特性,在保護的基礎上再開發進行功能置換,植入合適的多樣化的高端功能,并強調歷史建筑再開發中的公共性,打造高品質的特色化地區,使之成為日常社會文化交往的重要載體。市國土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遠景規劃和此次研究的建言,是一脈相承的。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