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 讓城市回歸自然
A.讓城市像海綿一樣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海綿城市以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湖泊水系等建設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實現對雨水的自然積存、滲透、凈化功能。因此,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發展理念,海綿城市突破了傳統“以排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強調采用“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理念整合城市雨洪資源,建立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實現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廣義講,海綿城市是指山、水、林、田、湖、城這一生命共同體具有良好的生態機能,能夠實現城市的自然循環、自然平衡和有序發展;狹義講,海綿城市是指能夠對雨水徑流總量、峰值流量和徑流污染進行控制的管理系統,特別是針對分散、小規模的源頭初期雨水控制系統。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而海綿城市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B.治療“城市病”的良方
高速發展的城鎮化在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例如,城市超負荷運轉,建設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從而改變了原本自然的下墊面條件;此外,建筑、道路、地面等設施的建設導致下墊面過度硬化,增加了城市的熱島效應、雨島效應,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使水資源自然滯蓄能力銳減。調查顯示:城市地區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徑流被排放,雨水資源流失、徑流污染增加、城市內澇災害頻發,嚴重影響了人們生活和城市的有序運行。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海綿城市應運而生,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劑良方。
研究表明,屋頂綠化、雨水蓄滲、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地面、生物滯留池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對綜合雨水徑流大小有一定影響,可以減少進入管道的雨水量;大面積透水鋪裝及下凹式綠地等雨水控制和利用措施對小區綜合徑流的削減作用也十分明顯,尤其在低重現期時效果更明顯。通過上述手段,海綿城市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削減雨水峰值流量,降低內澇風險;同時涵養水資源,補充城市地下水,促進水循環,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為此,要轉變過去末端治理的傳統觀念,通過“滲透、滯流、蓄存、凈化、利用、排放”等多種手段和措施,全過程地管理雨水,實現綜合、生態排水,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xiongs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