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 讓城市回歸自然
C.“低影響開發”與海綿城市
發達國家在城鎮化進程中,也曾出現過水體嚴重污染、內澇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化等類似情況。一些國家通過實施雨水的綜合管理,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即在人工系統的開發建設活動中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沖擊和破壞。低影響開發的方法包括儲存、下滲、蒸發、滯留,以削減地表徑流,促進地下水補充,通過分散、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達到對暴雨徑流和污染的控制,從而使開發區域盡量接近于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狀態。
基于以上理念,英國提出“可持續排水系統(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的概念,其基本原理是模仿自然過程,先存蓄雨水然后緩慢釋放,促進雨水下滲,并運用設計技術過濾污染物,控制流速,創造宜人的環境。澳大利亞提出“水敏感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的思路,在城市開發中保護水質,將雨水處理與景觀設計相結合,降低雨水徑流量和峰值流量。其實質是將雨水從源頭上進行收集、控制,減少暴雨徑流與水資源浪費,不失為一種新型節水技術。此外,德國、新西蘭等國家也基于雨水管理提出了相應的低影響開發措施。
中國在城市建設和治水方面參照了上述國家的經驗,并結合本國城鎮化的特色,強調綠色、低影響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等理念。例如,采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的方法,降低雨水徑流量和高峰流量,以減少對下游受納水體的沖擊;保證透水地面比例,使土地開發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態系統;此外,通過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實現防治內澇災害、控制面源污染、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等。
D.讓“海綿體”充分發揮作用
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
一方面,原有的“海綿體”要有效保護。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根據2014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另一方面,有條件的還應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根據《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
要實現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就要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編輯:xiongs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