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漢新城景觀綠化融合文化傳承
2009年-2010年,國務院先后頒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為此,陜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在西安、咸陽兩市建成區之間組建西咸新區。2011年6月,省政府正式頒發了《西咸新區總體規劃》,作為西咸新區五個組團之一的秦漢新城正式成立。2014年1月6日,國務院批復西咸新區為國家級新區,秦漢新城的進程也進入新階段,打造“民生之都,文化之城、田園之城、健康之城”。
秦漢新城位于西咸新區的幾何中心,西接咸陽主城區,南跨渭河與西安相聯,是西咸新區五大功能組團的核心載體。秦漢新城規劃總面積302.2平方公里,面積為五個新城之首,其中建設用地50平方公里,遺址保護區面積104平方公里。境內文化資源豐富,周秦漢遺跡遍布,大秦帝國都城遺址群和9座西漢帝陵廊道綿延雄陳。如何借助自身歷史文物資源的優勢,書寫精彩秀麗的文化之城呢?
以綠化方式將遺址保護起來
2012年起,秦漢新城實施五陵原綠化暨帝陵生態治理工程,工程以帝陵遺址為依托,著眼彰顯帝陵整體形制格局和氣勢宏大的大地景觀,打造了內容豐富的帝陵景觀帶,綠化總面積2萬多畝,栽植雪松、側柏等多種景觀喬木25萬余株。義陵二十八星宿梅園等在建項目有序推進,全部建成后將形成綿亙東西40余公里的綠色長廊。綠化的過程也是對秦漢遺址保護的一個過程,帝陵周邊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不僅對陵園封土、現存文物、地下墓葬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而且提升了區域景觀品質,為歷史厚重的五陵原增添了雄渾、蒼涼的大氣之美。
秉承綠化的基礎,秦漢新城又以都市農業為載體,把遺址保護、文化旅游、生態休閑相結合,對原有磚廠進行合理利用。位于秦咸陽宮遺址區的西部芳香園就是改造成果之一,現已成為七彩花海,人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目前,秦漢新城已在遺址保護區布局11個都市農業項目,占地2.2萬多畝,部分已經建成投入運營,實現文物保護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多贏。
編輯:xiongsiyan
相關閱讀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
健康規劃:英國綠色基礎設施(GI)規劃原則
親近大自然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舉足輕重。城鄉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在英國,積極應用規劃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逐漸成為規劃機構及各類自然保護團體的【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