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首個“海綿小區”改造完成 可吸收85%降水
近年來,濟南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一環,不僅鋪設了海綿道路、修葺了海綿園林,還將普通居民小區也升級成海綿小區,承擔起了為城市蓄水的重任。近日,記者探訪濟南首個改造完成的海綿小區——千佛山南路11號院,發現其中的停車場、人行道和綠化帶都具有神奇海綿功效,能夠迅速地吸收地表水,并將地表水存續在地下水池中,以便需要時使用。
地下暗藏玄機小區宛若巨型吸水海綿可收85%降水
走進綠樹成蔭的千佛山南路11號院,如果不仔細看,你會覺得這里與普通小區并無二致,然而,若是細細觀察,便會發現這里暗藏玄機。
小區的人行道是用一種紅色的、看上去很像塑膠跑道材質的磚鋪設而成,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特殊材質的磚是透水花磚,能夠讓其表面的水迅速下滲。工作人員將一小桶灑在透水花磚上,記者看到,僅幾秒鐘的功夫,水便迅速地滲到磚下,只余下一片淺淺的水印。
除了人行道,小區里的綠化帶也“不簡單”。這里的綠化帶是下沉式綠化帶,總共占地5226平方米,在夏天可以存續約1125立方米的雨水,相當于約40戶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此外,小區停車場也是一塊巨型吸水“海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716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續存回用區,表面鋪裝了透水磚、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瀝青,可以吸收400立方米的水。停車場“大海綿”的地下,通過管網與千佛山南路的市政雨水管道對接,在雨水大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管道吸收千佛山南路的雨水。
記者了解到,千佛山南路11號院總占地面積46256平方米,通過“海綿化”改造,目標年凈流總量空置率為85%。“這也就意味著,小區里85%的降水將被吸收、存續起來,繼而回收、利用。”工作人員說。
滲、滯、蓄、凈、用、排雨水高效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千佛山南路11號院改造工程自2015年9月開始施工,2015年11月基本完成成,改造后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22種工程技術措施,實現了雨水的綜合利用。
工作人員解釋,“滲”是指11號院內所有的海綿化設施均可往地下滲水;“滯”則是指先將雨水滯留,再慢慢向四周泥土滲透、回補地下水。“比如說我們的植草溝,它是一個有植被覆蓋的地表溝渠,從地面看是向下凹陷的。在植草溝下面,有種植土和碎石,碎石中包裹著雨水模塊,用來滯留雨水。”工作人員說。
此外,11號院地下設置了很多蓄水井和清水井,小區內雨水可通過雨水口、滲排管等設施進入蓄水井。雨水在進入清水井前,會先經過排泥井、沉砂裝置等過濾消毒。清水井中存續的水可以通過水泵抽取,用于綠花澆水、道路灑水等工作。
編輯:xiongsiyan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