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來襲 城市如何避免“看海”
中央氣象臺最新天氣預報顯示:5月25日夜間開始,長江中下游等地將遭遇較強降水。城市排水問題再次引起公眾關注。
一場暴雨,往往會引發市民戲稱的“看海”現象。那么,城市內澇難題怎么破解,公眾應該如何應對暴雨災害?在中國氣象局近日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導致城市排水困難的原因很多,但城鎮化過程中,我國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不完善,是我國城市內澇的主要原因。”全球水伙伴中國委員會秘書處副秘書長、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程曉陶指出,“城市靠管道排水,由于我國城鎮化建設非常快,往往先進行地上建設,地下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標準偏低,我國城市排水系統排水功能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比較差。”
和以前相比,現在很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統標準已經提高了,為什么還會出現“城市看海”的問題?程曉陶解釋,暴雨量分布不均,超過大城市排水系統的承受力,也容易造成城市內澇。例如2012年7月21日發生在北京的特大暴雨,平均降水量是200多毫米,但暴雨中心在房山區,當地最大降水量超過了400毫米。
“解決城市內澇需要一套完整的方案,或者說是一套‘組合拳’,比如建設海綿城市。”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京強調,解決方案要包括風險識別與評估,把工程與非工程減災措施、監測預警系統、災害應急管理措施等技術和管理綜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李京表示,把洪水轉化成水資源,是解決城市內澇比較好的方案,具體做法就是建設海綿城市。他介紹,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目標就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能就地消納和利用70%的降雨,到2030年,80%以上的面積能達到這個指標。
程曉陶補充說:“海綿城市的建設,不能盲目進行,要針對城市的不同特點找適合的建設方式,不能局限于學習國外下洼式綠地、雨水調節池等建設方式,而要結合城市實際情況,自主選擇適合的方式。”
目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還相對滯后,短期內城市內澇難以解決。公眾和政府又該如何應對城市內澇?
“公眾一定要有風險意識,對氣象等有關部門的災害預警信息要重視。在暴雨來襲時,盡量少出門,尤其盡量減少開車。”程曉陶認為,公眾還要對自己的居住環境和活動場所有一個風險評估,尤其是對下水道、水體是否帶電提高警惕。
李京說:“氣象部門光有暴雨預報還不夠,暴雨的中心和城市實際積水最多的地方并不完全重合。最好實現氣象和交通等部門聯動,嘗試發布水情預警,其中包括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內澇、積水可能有多深等信息。”
編輯:kangyuxuan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