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北京未來城市規劃建設重點
關鍵點五:
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構建全面保護格局。恢復“一軸一線”魅力景觀,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加快實施故宮、天壇、鐘鼓樓等地區傳統風貌保護,推進玉河南段、前門月亮灣地區護城河等歷史河湖景觀恢復,推動文物和保護院落騰退、修繕與合理利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提升,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四合院及胡同肌理。推進區域文化遺產連片成線保護利用,加強“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保護利用,編制實施長城文化帶、西山文化帶和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規劃。開展古文化遺址、傳統村落、工業遺產及優秀近現代建筑等保護利用工作。
完善全面保護機制。劃定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界限,完善傳統風貌保護技術準則,嚴控保護范圍內開發建設。完善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標準規范,促進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和環境更加協調優美。統籌功能調整、人口疏解、風貌保護與民生改善,探索多方參與、多方負責、多方受益的老城保護利用模式。
關鍵點六:
到2020年北京市建筑節能水平
達到國際同緯度地區的先進水平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不斷提高設計標準,居住建筑啟動實施第五步80%節能設計標準,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定期制定發布綠色建筑適用技術推廣目錄,鼓勵發展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建設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大力實施建筑節能改造工程,推進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全面完成城鎮非節能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加強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優化調整供熱計量收費政策,對超限額的單位實行差別化電價并限期實施節能改造。引導更多主體自主節能,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合同節能、用能托管等機制,推廣建筑能效標識認證。到2020年本市建筑節能水平達到國際同緯度地區的先進水平。
關鍵點七:
到2020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
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
推廣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動新建建筑裝配式建造,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資的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裝配式建造,不斷提高商品房開發項目裝配式建造比例,積極發展鋼結構建筑,推行結構裝修一體化成品交房,到2020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完善裝配式建筑建設管理體系,完善標準和技術規范,完善生產、造價、設計、招標、施工、驗收等管理制度,推行設計、采購和施工一體化總承包建造方式。
關鍵點八:
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
面積實現70%的降雨
就地消納和利用
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技術規范引導。編制本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和技術導則,配套制定規劃、建筑、園林、水務、交通等相關行業標準規范。
提高城市雨水就地消納水平。大力減少城市硬覆蓋地面,嚴格控制各類新建項目硬質鋪裝比重,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加大透水建材鋪裝力度。結合老舊小區和公共綠地改造,建設一批雨水花園和下沉式綠地。通過道路和綠地的協同設計,加強超標準降雨的疏導和滯蓄。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實現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關鍵點九:
采用特許經營方式引入社會主體
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統籌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完善建設管理體系。城市管理主管部門是地下綜合管廊的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有償使用原則,建立健全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制度,采用特許經營方式引入社會主體。各類管線原則上必須入廊;如受管廊空間限制,電力、電信管線必須入廊,給水、再生水、燃氣和供熱管線優先入廊,雨水、污水管線結合建設路段地形及管道銜接關系選擇性入廊。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且已在管廊中預留管線位置的,不再另行安排管線選址。
分類推進管廊建設。加強重點新建區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近期重點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區域建設試點。因地制宜穩妥推進城市核心區管線改造,著重開展纜線型管廊建設試點。搭建管廊信息管理平臺,實施管網智能監測。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