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局印發《關于推進中國林業物聯網發展的指導意見》
沙塵暴監測和預報預警。在新疆、甘肅、內蒙古等重點風沙源區和固沙治沙地區部署地面氣象傳感和土壤溫濕度傳感監測網絡,結合氣象衛星和遙感衛星監測,加強沙塵暴災情監測和預報預警能力,有效降低災情損失。
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預警。運用集衛星定位、信息發送、生命體征傳感等功能于一體的動物專用設備,建立基于衛星追蹤、傳感器感知、GIS應用和地面巡查相結合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系統,加強對遷徙候鳥獸活動路線及生命體征的監測分析,有效提高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預警能力。
(四)林業生態監測物聯網應用。林業生態監測主要對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的有關指標進行連續觀測,評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通過引入物聯網相關技術,將有助于提高監測數據采集的實時性、多樣性和可靠性,為智慧決策提供依據。
陸地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綜合應用各種數字化智能傳感及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等,建設或改造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構建完備的陸地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網絡。對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重大生態工程和生態系統管理成效等進行科學評估,對區域生態安全及潛在生態風險進行科學評價和預測,為我國生態建設決策提供支撐。
森林碳匯監測與評估。利用各種智能傳感終端和通信手段,構建多維碳排放與碳匯監測傳感網絡,在水平和垂直空間對溫濕度、風向風速、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因子進行實時監測。結合林木蓄積量、生長量等碳儲量監測數據,建立多站點聯合、多系統組合、多尺度擬合、多目標融合的碳匯監測與評估技術體系,為碳交易、檢驗節能減排效果、評估碳匯能力等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撐。
(五)林業產業物聯網應用。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也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物聯網技術在森林旅游、林下經濟、花木培育等方面都具有廣闊的用途。
森林旅游安全監管與服務。應用由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導航定位等衛星系統和地面系統構成的空間基礎設施,以及航空護林飛機、無人機、飛艇等航空設備,構建森林旅游安全監管與服務的天網系統;應用地面旅游視頻監控、旅游視頻觀景、林火視頻監控、氣象監測、紅外感應、電子圍欄、地表可燃物溫濕度監測等感知設施,以及各種有線、無線通信設施,構建地網系統;發揮移動互聯技術的巨大優勢,應用車載智能終端、手持智能終端、游客便攜式智能終端等,構建人網系統;應用條碼、RFID、地面無線定位等技術,構建林網系統;基于三維仿真、虛擬現實、云計算等技術,構建智慧旅游信息平臺,大力發展人與物隨時、隨地、隨需的交互型業務,提高旅游綜合服務、旅游資源監管、旅游綜合執法以及旅游應急響應能力。
林下經濟和花木培育。應用傳感器、視頻監控、移動互聯和自動控制等技術,對接智能信息管理平臺,加強對規模化花木培育基地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土壤肥力等的實施監測,結合自動噴灌、自動卷簾等操作,提高花木培育的信息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基于溫度、濕度、光照、土壤肥力等傳感器和視頻監控、紅外感應、電子圍欄等設施,搭建林下傳感網絡,為發展林下特色種(養)殖業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并提高防火、防盜等安全監管能力。
林業資源開發利用相關權證的管理。應用二維碼、RFID、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技術,構建全國統一的信息管理及共享交換平臺,加強對林木種苗生產經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等林業資源經營開發利用環節相關權證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權證的防偽性和快速識別能力,方便政府部門和公民、法人、其他組織查詢、共享各類信息,依法維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