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景觀發揮多元功能
“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與其說是以維護某種有價值的景觀為目的而進行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改良,不如說是鄉村環境、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而景觀建設只是推動這種發展的手段之一。對此,規劃設計師始終需要給予清醒的認識。”林箐表示,在鄉村景觀建設中切忌將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方式沿用至農村,只關注于物質空間而忽略人、經濟和文化,用“專業的”取代“鄉土的”。她指出,鄉村土地上遺留有大量“鄉土的”經驗和智慧,而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潮流中,“鄉土”不是被忽略,就是成為“落后”的代名詞。每一個經過良好訓練的規劃設計師們都具備“科學的”、“先進的”專業技能,會下意識地在工作過程中用“專業”去取代“鄉土”。“設計師切忌忽略村民在鄉村景觀中的主體地位,而把自己當作鄉村景觀的主導者,將景觀的改善當作目標而忽略了過程。”
關注耐陰性重視認同感
“改善生態環境主要靠植物景觀,人類再不重視植物將要自己毀滅自己。”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蘇雪痕教授在演講中從不同角度剖析科學配置植物景觀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不懂植物景觀設計的作品是不可被信任的。植物景觀設計應在方案制定之初介入,絕非填空之舉。
“作為植物配置的關鍵要素,設計師務必掌握植物的耐陰性。”基于大量研究數據及調查分析,蘇雪痕表示,植物的光補償點及光飽和點不同,耐陰性則不同。種植設計時,要以此為依據注意植物的位置擺放。像杜鵑類屬于耐陰又喜陽,因此在小節點配置時不宜太靠近上層喬木樹干處,應配置在樹冠邊緣處。在大片樹林下,為使散射光充足,上層喬木宜疏不宜密,枝下高宜高不宜低,選擇樹冠較稀疏的樹種,如松、臭椿、合歡為宜。“只有準確了解植物耐陰性,才能為科學設計人工植物群落提供可靠數據,進而增加風景園林中單位面積綠量,大大提高植物景觀改善環境的生態效益。”此外,他指出,濕地植物景觀設計不能只尋求耐水濕的植物種類,而是要有目的地選擇其能作為食物鏈的一環,進而形成生物鏈,為營建濕地生態系統而努力。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院長杜春蘭教授在對巴渝傳統園林景觀特征展開調研的過程中,也積極探求移民的“原鄉情節”,尋找移民們安居樂業的多種途徑。她介紹道,面對三峽移民城鎮的建設,國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也分別從土地政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展開,但是移民的“心理認同感”還存在缺憾,樂業成為移民生活中困惑的問題。如何通過建設手段滿足移民的“戀地性”和“原鄉情節”,應引起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人員的重視。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