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給本土主題公園一點時間
隨著南昌萬達城、上海迪士尼接連開園迎客,國內主題公園產業的現狀和前景前所未有地受到關注。
有幾組數據近期被媒體反復提及:一是我國建設主題公園速度乃全球之最,僅2015年就有21個主題公園開張、20個在建,并且正在向地級市乃至縣級覆蓋;二是這些公園的整體運營狀況堪憂,僅有10%能實現盈利;三是近10年來涌現的本土主題公園已有80%倒閉,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有人憂慮,主題公園產業有投資過熱苗頭,泡沫已經出現,恐怕會最終落得"一擁而上、一哄而散"的結局。
應該如何看待主題公園產業前景?仔細分析,積極信號更值得關注。
一方面,資本熱捧的背后是市場認可,是廣大群眾娛樂需求的巨大潛力在不斷釋放。據測算,至2020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將超過4.5萬億元,主題公園所代表的新型文化娛樂消費模式前景廣闊。大量資本投入這一板塊,不僅可以滿足"富起來"的人們還要"樂起來"的巨大需求,對拉動經濟增長也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資本涌入遵循的是市場這個指揮棒,最終會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去弱留強、升級換代,這是產業發展的應有之義,沒有足夠的規模很難實現充分的競爭。回顧起來,這并非是主題公園的第一輪“泡沫”。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全國先后建立主題公園超過2500個,其中大多數都已關門,曾經紅遍大江南北又迅速蕭條的"西游記宮"就是一個生動實例。如今依然活躍的主題公園往往各有奇招,高科技娛樂技術創新和現代化建設運營水平亦不可同日而語,向大型化、品牌化、連鎖化轉型的產業成長脈絡清晰可見。
以更加開闊的眼光來看,發展過冷或者過熱,任何產業都不可避免。絕對的靜態平衡只存在于經濟學理論的模型中,動態平衡才是產業健康發展追求的常態。因此,不妨給主題公園一點時間,既不潑冷水,也不忙扶持,讓產業有自我完善、自我調整、自我糾偏的空間。
當然,理性看待并不等于無所作為,而要乘勢而為。娛樂產業繁榮發展的機會在前,就更要維護好、打造好有利于產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積極推進標準建立、安全監管、警示風險、窗口指導等工作,不缺位、不越位,確保市場的“無形之手”始終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本土主題公園產業自身也要眼光長遠,增強競爭力。與不少洋品牌相比,本土企業在盈利渠道、創新能力、品牌建設、文化內蘊、科技研發、產品創意、知識產權、價值傳播、周邊服務等方面都有差距。牢牢把握市場的主動權,本土主題公園還要再加把勁兒。
看待主題公園產業前景,眼光應該更加開闊。既不潑冷水,也不忙扶持,讓產業有自我完善、自我調整、自我糾偏的空間。
編輯:wanglongzhao
相關閱讀
2019主題公園六大科技趨勢
為創造獨特和難忘的游客體驗,高科技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而2019年最吸引眼球的科技趨勢是哪些呢?【詳細】
中國超半數主題公園“無主題”
主題公園熱遍布全國各地,但發展痛點卻始終難以根除。日前,AECOM發布《中國主題公園項目發展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介紹,中國主題公園建設正處入快速發展期,預測至2020年,整體游客量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主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