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海綿城市建設路徑
建設海綿城市有三種途徑
此前,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仇保興在《海綿城市的內涵、途徑與展望》一文中提出,建設海綿城市有三種途徑。
首先是區域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這需要識別生態斑塊,凡是對地表徑流量產生重大影響的自然斑塊和自然水系,均可納入水資源生態斑塊,對水文影響最大的斑塊需要嚴加識別和保護。同時,要構建生態廊道,生態廊道起到對各生態斑塊進行聯系或區別的功能。其三,劃定全規劃區的藍線與綠線。以深圳光明新區為例,作為國家級的生態城示范區,光明新區規劃區范圍之內嚴格實施藍線和綠線控制,保護重要的坑塘、濕地、園林等水生態敏感地區,維持其水的涵養性能。其四,水生態環境的修復。第五,建設人工濕地,濕地是城市之腎,保護自然濕地,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對于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種途徑是城市的分層設計。海綿城市建設必須要借助良好的城市規劃作為分層設計來明確要求。第一層次是城市總體規劃。要強調自然水文條件的保護、自然斑塊的利用、緊湊式的開發等方略。并將有關要求和內容納入城市水系、排水防澇、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等相關專項或專業規劃。第二層次是專項規劃。包括城市水系統、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第三層次是控制性詳細規劃。分解和細化城市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提出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及要求,統籌協調、系統設計和建設各類低影響開發設施。
第三種途徑是建筑雨水利用與中水回用。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建筑設計與改造的主要途徑是推廣普及綠色屋頂、透水停車場、雨水收集利用設施,以及建筑中水的回用(建筑中水回用率一般不低于30%)。首先,將建筑中的灰色水和黑色水分離,將雨水、洗衣洗浴水和生活雜用水等污染程度較輕的"灰水"經簡單處理后回用于沖廁,可實現節水30%。其次,通過綠色屋頂、透水地面和雨水儲罐收集到的雨水,經過凈化既可以作為生活雜用水,也可以作為消防用水和應急用水。
引入彈性城市和垂直園林建筑設計
此外,仇保興還建議引入彈性城市和垂直園林建筑的精細化設計。建筑是城市最基礎的細胞,如果建筑對雨水能呈現海綿特性,那么城市離"海綿"也就不遠了。一是引入彈性城市的設計理念。彈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目前國際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謂彈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夠準備、響應特定的多重威脅并從中恢復,并將其對公共安全健康和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的能力。聯合國建議打造彈性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城市必須在制定低碳可持續發展路線的同時,采取措施提高其彈性應對的能力。
彈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從城市應對氣侯變化引起的水資源短缺的彈性來看,一旦把水循環利用起來,每利用一次就等于水資源增加了一倍,利用兩次就增加了兩倍,以此類推。如果通過反滲透等技術,實現水資源的N次利用,就可以做到城市建設與水資源和諧發展,這就是一種"水資源彈性"。新加坡目前就已經達到了此類"彈性城市"的標準。該國從馬來西亞調水基本上作為一種水保障,并把調來的水加工成純凈水反銷到馬來西亞去。
他建議,在本國內,則通過中水回用、海水淡化、雨水利用,基本能滿足民眾生活和產業用水問題,這就是N次用水的一種體現。總之,彈性城市在水方面的要求,就是盡管外界的水環境發生了變化,都可以保持城市供水系統的良好運轉,這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對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一種創新。
其次是結合園林設計的理念。如果把中水和雨水在建筑中的充分綜合利用,就可以把整個園林搬到建筑上去,即垂直園林建筑。這種建筑整體上呈現出海綿狀態,能將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實現中水回用,排到自然界中的水體污染物幾乎等于零,所有的營養素都能在建筑內循環利用,并且綠色植物還能夠固定二氧化碳。如果城市廣泛推廣垂直園林建筑,不僅可顯著減少地表水徑流量,而且會營造出一個非常美妙而且可以四季變化的城市景觀。
編輯: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