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兩個河流生態恢復案例
施工過程
施工的區域全長5.8km,規劃建成一條從東到西的綠色水軸線與從南到北的綠色軸線相呼應。2003年7月開始了高架公路的拆除和清溪川河道的清理。此外,為保證清溪川一年四季流水不斷,最終采用三種方式向清溪川提供水源,即從漢江引流一部分河水、在地鐵沿線的周邊區域鉆井取水、循環使用經過污水處理的廢水。施工區域分為三段,在自然與實用原則相結合的基礎上,對不同的河段采取不同的設計理念。第一段的建設主題是“開放的博物館”,景觀設計上要求處處體現現代化特點。包括建成可以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的露天廣場,布置假山瀑布等。第二段設計上強調反映城市生活和濱水空間的休閑特性。與其他工段不同的是,這里要在確??梢园踩购榈耐瑫r,保留現有的下水管道;另外,河體明顯變窄變深,一條天然河流從一側流過,而一座雙層的人行道在江的另一側,這樣設計給人空間縮小的感覺,讓人們容易接近。第三段與第一、二段的人工化河道設計相比,強調自然和生態特點,河道改造以自然河道為主。保留沿岸連續的野生植被和水生植被,并加入了柳樹濕地、淺灘和沼澤,以便留出足夠的草地和將來供野生動物生存的空間。
河流的維護管理
施工基本完成后,對項目獨立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此外,由于清溪川80%的水均由漢江抽取而來,是人造的自然景觀,需要經常性的人工維護,因此開支較高。
值得借鑒的恢復技術
重視前期調查
清溪川與光州川的恢復工程在開工之前都做了詳細的前期調查,主要是專家座談、現場調查、市民意見調查等,其耗費的時間與精力都是相當多的。就是在這種縝密的前期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目標治理、分區域設定主題的規劃書。
營造生物棲息空間
恢復過程中應確保生物棲息空間,以促進生物多樣性。鳥類棲息地的恢復方法有:保護自然退化地、沙石地、植物群落等現有的生態環境,建造人工濕地,鋪設觀測道路等。魚類棲息地的恢復方法有:建造魚類通道,修建多孔質植被護岸、淺灘和水潭、多段式跌水設施、護欄等。其中,利用護欄營造靜水區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鑒。一種是在岸邊設置浸水方框,向方框內填滿沙石,形成多孔質空間,栽植植被,形成水草帶;另一種是離護岸有一定距離處打入木樁,內部鋪設巨石,從而減緩水流、防止潮水。
景觀功能的保全
栽植植被時應盡量選擇鄉土物種,給動物提供棲息地。特別值得學習的是對人工建筑物進行全方位綠化,例如,恢復光州川時,對橋梁、橋墩和堤壩坡面也進行了綠化,從而提高水邊景觀的水平,促進親水活動。此外,兩個河流案例中都修建了自然學習基地,在人們娛樂之余,還可以了解大自然,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河流恢復是一個系統工程,并且是多學科共同合作的過程。這告訴我們,河流恢復中不僅要重視建設過程,更應該注重前期調查與后期的維護管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恢復的最優化。
編輯:shangx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