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短板需立體綠化補齊
綠色植物就是天然的海綿體
在日漸擁擠、嘈雜的現代化大城市,無論是小尺寸的私人空間,還是大尺度的公共空間,綠色植物越來越少已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著名屋頂綠化專家埃德蒙·斯諾德格拉斯擁有一個綠色植物養殖園,每年繁育200萬幼苗,銷售到美國和加拿大。他對植物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演變有著獨特的理解與體認,本次演講的主題目為《海綿城市中的屋頂綠化》。
“實際上,我們現在生活的繁華都市,很多地方曾經非常美,在有建筑之前非常漂亮。我用兩個圖表來進行對比,一個是1807年的波特蘭,一個是2007年的波特蘭。可以看到,在大規模工業化發展之前,那里有地表水、徑流水,地下水非常豐富,森林植被也非常茂密。而在我們進行城鎮化建設、開始大規模工業化之后,地表水的走向改變了,并且建筑物、工廠、公司以及人們的生活等都在制造大量垃圾、產生嚴重污染,造成了生態環境品質急劇退化。環境的惡化,又導致動物的棲居地不斷退縮,去向更加深遠的森林。”埃德蒙·斯諾德格拉斯說。
他認為,水受到污染,洪水、泄洪等所帶來的污染,在水泥巖石的河道岸邊聚集,我們必須要找到解決方案,用科學方法來良好地管理綠化、生態景觀。其中,植物不可或缺。
在演講中,他介紹一種來自南非的植物,具有非常好的儲水功能。“非洲非常干旱,分旱季和雨季。這種植物在雨季時能夠儲存水,哪怕超過40天是旱季,這種植物也能夠利用自己根部所儲存的水進行自我供養。即使只有5毫米的水,也能夠長得生機勃勃,對水的調節功能極為強大。從海綿城市角度來看,植物就是一種天然海綿,無數的植物所產生的吸水儲水效果驚人。在建筑物上,我們必須充分開發這種功能。”
埃德蒙·斯諾德格拉斯強調,人和植物、人和自然、人和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非常緊密的閉環,有了植物的陪伴才會感到真正快樂。
政府扶持打造綠色基礎設施
其實,通過專家們的介紹,我們發現,在國外,綠色植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正與日俱增,已上升到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高度。
世界屋頂綠化技術聯盟主席曼弗雷德·科勒來自德國,他以《綠色基礎設施——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法在歐洲的新應用》為題,強調政府在立體綠化提升城市生態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如果想打造一個生態海綿城市,雨水管理必須非常生態。例如在德國,也包括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一直在開展相關研究,將雨水聚集并進行處理之后,返回給社區,充分利用中水和軟水,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他介紹了一個得到德國聯邦政府支持的項目,該項目規劃綜合了集雨、下水、污水的分離和過濾等功能,然后形成中水再次向周邊社區供水利用。其中,在對雨水進行管理時,首先采用的措施就是屋頂綠化。因為綠色屋頂面積非常大,不僅起到收集雨水的功效,而且還讓居民生活環境變得不再那么單調。他們建造的綠色屋頂在當地極為廣泛、密集,在屋頂上都建有花園,同時還打造都市農業,在屋頂種植蔬菜等,豐富了居民生活和社區文化。
“現在,在德國進行技術設施修建,費用越來越高,很多城市的基礎設施擁有上百年歷史,如果去翻修非常麻煩。所以,我們通過屋頂綠化等措施,格外增加一些雨水收集系統,可以節約資金。歐盟已提出一個框架,在整個歐洲構建一個綠色生態的歐洲,尤其是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綜合在一起。途徑是通過一種良好的生態方式、循環方式,盡可能減少污染,進而改善人們的生活。我們有一個愿景,雖然在城市,地面空間越來越少,高層建筑越來越高,但高層建筑不是光禿禿的鋼筋水泥,而是有富有生態活力的綠色建筑,擁有形態多樣、生機勃勃的立體綠化和墻體綠化。”曼弗雷德·科勒說。
目前,長期受到城市內澇問題困擾后,中國開始改換思路,發展更接近自然水文循環系統,有更強蓄水、凈水能力的“海綿城市”。其中,廈門、武漢、常德、南寧等16個城市入選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城市。試點城市應將城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
不可否認,發展立體綠化,使得暴雨季節的雨水就地滲透、存儲,正是建設海綿城市、補齊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短板的一個重要途徑。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