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城市呼吸吐納,綠色海綿并非“萬金油”
南方雨情未減,北方也迎來了大到暴雨。7月18日開始,北方多地遭受暴雨侵襲,河北邯鄲、山西太原等地爆發城市內澇,部分道路交通中斷。根據中央氣象臺統計,這是2016年入夏以來,華北、黃淮等地出現的最強降雨。
據中央氣象臺19日消息,受強降雨過程影響,19日白天,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暴雨如注,多地出現短時強降雨,3小時雨量超過200毫米。山西太原及河北邯鄲、邢臺出現嚴重內澇,河南林州出現山洪。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這次降雨過程成為今年入汛以來影響北方范圍最廣的降雨。
至此,北方多地開啟暴雨模式,而河北、山西等部分城市亦隨之迎來“城中看海”。但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流成“海”的特大暴雨“百年一遇”,我國的城市內澇卻并不罕見。住建部的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水淹超過12小時,深度超過半米。
給城市加點海綿
城市與水如何和平相處?科學家們說:別著急,可以造一座海綿城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于如何緩解和改善城市內澇,很多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其中最簡單、也最常規的做法是:打通城市地下管網淤堵的地方,不斷擴大城市地下管網容量。簡而言之,就是加粗,70公分的不夠,就用一米的,一米的不夠,就用一米五的……然而,事實證明,這樣的局部改造,往往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甚至還產生了讓人詬病的年年完工、年年開工的“馬路拉鏈”現象。
近幾年來,很多專家學者注意到了城市地下管網存在的問題之后,倡導建設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將城市的“滲功能”納入城市規劃體系,通過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盡量使用下滲功能較好的地磚,將地表水進行下滲、儲存,必要時可再次利用。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未來不再是單一的解決城市排水問題,還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更加長遠地考慮了城市發展需求。
但考慮到要具體落實2020年20%的舊城區達到70%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2030年有80%的建成區實現70%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挑戰就分外巨大。不單單是發達國家做到這點用了整整30年的時間,更是因為我國城市建設基礎工程方面的歷史欠賬較大。按照現有目標,必然涉及大量的改建工程,考驗嚴峻。
編輯:wanglongzhao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