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城市呼吸吐納,綠色海綿并非“萬金油”
人和水爭一座城
與此同時,這塊綠色海綿,是建立在長久以來人與水爭奪城市、各有輸贏的戰場上。急速城鎮化的中國,城市硬殼正在擴張。大量新增建筑矗立在被填的湖泊和濕地——城市海綿的天然氣孔——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湖泊面積減少了15%,濕地退化了28%。
其實,“向水謀地”很早就開始了。清代乾隆初期,江漢平原上“無土不辟”,到晚清“陂澤為隴畝”,濕地湖澤被開墾為田地。這很自然,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湖北地區增添了近3000萬張吃飯的嘴。
如今,壓力只增不減。據聯合國的數據,到2030年,中國將新增3.1億城市居民,這相當于英國2014年人口的五倍。他們將推著城市的邊沿不斷擴大。“地只歸水,就沒有地方發展了,只歸人也不行。”眾多業內人士贊同蓄水墾殖的理念,“人與水共存。水小歸人,雨量不大的時候圍湖造田;水大歸水,退田還湖。現在很多時候,暴雨來臨,人們不記得這片土地應該還歸水了。”
好在,迄今為止已有30個國內城市在試點建設海綿城市。這些城市的藍圖上,也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微觀層面上的景觀技術仍需追趕,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我們仍然存在很多“欠賬”。目前看來,即使完全依照美國或日本的樣板,我們也很難避免看海的命運。
治澇沒有“速效救心丸”
截至目前,2016年全國已有79座城市發生局部內澇。觸目驚心的場景和由此帶來的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城市看海”注定會被社會輿論高度聚焦,而如今又增加了一個備受質疑的新元素——海綿城市建設。
對于上述觀點和看法,住房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中心副主任、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邢海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海綿城市建設確實能對緩解城市內澇起到很大作用,但它是一個由點、線、面構成的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時間和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出現‘城市看海’現象,就對海綿城市建設產生質疑,太過片面。”而同邢海峰持有類似看法的專家并不在少數。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表示,海綿城市建設能應對的降雨,是“平均降雨概率事件”。對于極端強降雨造成的災害損失和應對方案,必須冷靜分析,絕不可以就此對海綿城市建設橫加指責,甚至是簡單地否定。
關于海綿城市建設同城市內澇治理之間的關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則表示,過去,城市最怕的是外江洪水,但現在每年絕大多數城市受淹,都是暴雨內澇所致。城市缺少現代化內澇防治體系,不僅僅是管網建設不足,還包括蓄、滯、分、滲、調等綜合性手段以及一系列法規、政策的調整。
因此,無論是上述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提交的“治澇答卷”,還是業界專家的觀點,都說明海綿城市建設確實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盡管目前各試點城市在項目建設方面正在持續加碼,但若是把海綿城市建設當成能在短時間內終結“城市看海”的“速效救心丸”,怕是注定要失望。因為,任何違背科學規律的強求,都只能是一廂情愿。
編輯: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