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香港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設計理念
1.環保優先的設計理念
香港濕地公園的設計始終以環保為優先考慮因素,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
(1)訪客中心的設計
訪客中心是由香港建筑署設計的一個兩層高的建筑,占地面積10000米。設計者成功將空間、天、水連接起來,并在屋頂設有大片草地,游客可以毫無障礙地在緩緩傾斜的草坡屋頂上漫步,欣賞周圍的濕地風光。從廣場入口看,彷佛前面升起一座綠色的山丘。這一巧妙設計,不僅體現了園景與建筑物的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體現了環保設計的理念。具體表現在:①屋頂的建造形式,加上仔細旋轉角度,從而減少太陽輻射,使得這座建筑的熱傳導總值非常低;②通過采用高效的地熱系統,使用地面作為熱量交換的空調/加熱系統,避免了排風孔、冷卻塔和其他設備的使用;③大量采用木制百葉裝置,制造遮陰效果,并起到噪音和視覺屏障作用,以盡量減低對濕地生物的影響;④貫穿整個展廊的環形坡道既方便了殘疾人的使用,也減少了對機械搬運的需要;⑤洗手間采用6升的低容量水廁,減少了水的消耗。
(2)濕地探索中心的設計
濕地探索中心是一座戶外教育中心,周邊環繞著大大小小的水池。游客在這里可以觀察水體中的各種生物、認識如何管理公園和通過簡單的機械裝置控制水位,還能了解到歷史上曾經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居民重要生產生活方式的各種濕地農耕方法。探索中心的在設計細節上同樣體現環保設計的理念:①收集雨水沖洗廁所;②依靠自然通風,通過天窗的巧妙設計使太陽輻射降至最低,從而減少制冷設備的使用。(3)觀鳥屋及小品建筑的設計
公園中的小品建筑的設計同樣體現環保的理念:①木質觀鳥屋利用雙層天窗盡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使游客感覺舒適;②觀鳥屋前的入口的廊道兩側采用天然蘆葦編制的圍墻,不僅體現了環保的理念,并能和周邊自然環境完全融為一體。③休息亭通過雙層隔板,中間架空以減少太陽輻射;④其他小品如觀察平臺、橋、欄桿、椅子、垃圾箱、路牌等采用可更新的軟木材,不僅環保,而且和周邊自然環境結合得非常融洽。
2.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
可持續的概念在濕地公園的各處得以體現,主要包括物料的選用、水系統的設計和能源的利用幾個方面:
(1)物料的選用
香港建筑署在建造濕地公園時十分注重物料的選擇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主要體現如下。
①優先采用可以更新的軟木材而不是硬木材;②研成粉末的硅酸鹽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摻入到混凝土中增加其防水性;③沿入口坡道南側設置穿過中庭的循環利用的磚墻(廣州某傳統中式建筑拆下來的磚),減輕了太陽輻射對建筑的影響;④大量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見的鄉土濕地植物物種,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而且能將維護成本和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少;⑤材料的再利用,包括軍器廠街警察總部拆卸下來的花崗石廢料、動物折紙造型的雕塑、周邊流浮山漁村中棄置的蠔殼等,都被巧妙地運用在公園入口景觀的設計中。
(2)水系統的設計
水是濕地形成、發展、演替、消亡與再生的關鍵。濕地公園水系統的設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①利用可以獲得的天然水資源,重建了淡水和咸淡水棲息地。咸淡水棲息地依賴于自然的潮汐運動;淡水湖和淡水沼澤以及來自于周邊城市排放的雨水作為其主要水源,這些雨水需經過三步處理:首先收集在一個沉降池中,然后通過水泵提升到天然蘆葦過濾床中凈化,最后通過重力作用流入淡水湖和沼澤;②這些水體本身也是通過可持續的方式建造的,它們利用了原有魚塘約一米厚的防水砂漿中的黏土;③水的流速和水深由一系列簡單的手動控制的堰來進行調控。
(3)能源的利用
濕地公園通過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從而降低運營費用,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主要體現在:①在空調設施中采用地溫冷卻系統,通過埋設于地下50米深的管槽內的聚乙烯管組成的抽送系統,以達到充分利用相對穩定并且幾乎保持恒定的存在于地表以下幾米的地溫;②采用地熱系統,不僅可以防止廢熱能排入大氣,加劇地球溫室效應,也可防止廢熱能排入周圍的生境,以致可能對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同時還可以節省冷卻建筑物所需要的大量能源,整個地熱系統的安裝相比于傳統的冷卻塔,總體上預計可以節約25%的能量;③安裝根據游客數量而調節新鮮空氣的二氧化碳傳感器,和由計算機控制的照明系統,該系統設有調節亮度的傳感器和在不需要時可以關閉局部照明系統的計時器,達到節約能源和充分利用能源的目的。
編輯:shangx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