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君:城鎮化過程中的鄉風禮俗
圖片:文孟君 (來源:內蒙古精英沙龍)
文孟君,出生于呼和浩特,居于北京。他是方塘城市與旅游規劃設計院的高級規劃師。曾經在高校任教,現在從事鄉土中國研究和休閑旅游文化咨詢的工作。長期研究、關注于中國的城鎮規劃及特色鄉村研究。
城市(鎮)化的浪潮,攜帶著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力量,由西方歐美發達國家開始、隨后蔓延至發展中國家,席卷世界各地,推進鄉村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將現代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移植于廣大鄉村。鄉村社會開始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轉型。
在這場社會轉型過程中,許多鄉村固有的傳統文化禮俗,被工業文化的機械利器毫不吝惜的推平了,遺棄在那里,一片荒蕪,代之以光鮮艷麗的現代城市文明。
然而,轉型的結果似乎并不完全隨人所愿。在享受現代都市文明之時,光怪陸離的“城市病”業已不斷涌現且頑疾難愈。近些年,“鬼城”“空心化”更是將這一“病態”發展到另一極致。可見,鄉村社會轉型不是僅靠“工業化”、“都市化”而一“化”即靈的,也許還要尋求現代化體系之外的幫助。
鄉風禮俗是現代化的必要組成
以《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一書成名于世的美國著名學者弗蘭西斯?福山,在其《信任》中說:“若干社會的經濟參與者在互動時很信任對方,他們的交易成本因而大幅降低,效率也因而勝于那些低信任度的社會——低信任度社會必須靠巨細靡遺的契約和強制機制才能進行交易,成本大增;這樣的信任并非理性算計的結果,而是出自于宗教或道德習慣等與現代化毫無關系的文化淵源。換句話說,最成功的現代化形態不是完全現代化的。”
在此,福山明確指出,現代化并不意味著完全的現代化,也就是說,成功的現代化形態,還包含著“與現代化毫無關系的文化淵源”,即“傳統”在內,是一種“現代與傳統可以長期共存共榮”的共同體。
編輯:shangxiyun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