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直擊城市“看海”難題走生態治水用水之路
提高城市綠地面積和質量
城市綠地是建設海綿城市、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重要場地。要提高城市綠地面積,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通過研究適宜綠地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和指標、規模與布局方式、與周邊匯水區有效銜接模式等,提高城市綠地對雨水管控能力。“綠色屋頂”可以吸收更多雨水,在強降雨情況下減輕城市管道的壓力。要提升城市綠地質量,促進海綿城市的建設,合理分析,體現濟南的地形特點和城市特色,低影響開發。在技術指引與養護管理層面,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引導,鼓勵多元化參與雨水設施的更新、運行和維護,引導雨水利用技術研發等。
統籌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管理
為保障在規定時間內高效優質地完成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必須加強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協調指揮工作。要因地制宜編制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根據不同區域的問題和條件,編制切實可行的規劃,通過建立公共政策概念,并邀請公眾參與規劃編制過程。要加強研究凍融及污染堵塞對透水路面的影響、不同區域雨水面源污染的情況、LID的應用對土壤安全性考慮等。要恢復北部地區的調蓄功能,加大控制河湖水域面積和容量,在建筑小區和市政公共空間內增加調蓄池塘。要在小清河沿線規劃建設生態濕地,通過深層隧道的轉輸,將污水處理廠的出水經過濕地生態處理,接入小清河的雨水出水口也必須經濕地處理達標后入河。
重視海綿城市建設監測評估
濟南市海綿城建設過程中應加強監測評估工作。要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工作,提高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水生態修復、內澇防治等工作中雨水控制與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大力宣傳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監測評估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強濟南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監測評估基礎設施的建設,科學合理地設置監測點位置,借助互聯網等技術將監測數據、智能計算和規律知識貫穿于海綿城市工程的全壽命周期中。要加強專業團隊的建設及配套專業設備的設置,根據不同的考核指標類型,配備相關的專業人員、團隊及相應的專業設備、監測手段進行監測評估。此外,要逐步建設與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統及相關制度,形成系統完整、軟硬一體、多部門協作的海綿城市一體化管控平臺。
海綿城市建設要做出濟南特色
濟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泉水生態建設工作為重點,站在優化配置全市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維護水生態與水環境持續健康發展的高度來做好規劃、建設、維護工作,在滲、凈、用、排上多下功夫,做出特色。試點區域建設成果要有詳實的監測依據,應組織專門的隊伍做日常監測,對于不同強度降雨后水動態變化過程進行記錄和分析,尤其是對于與泉水有關的變化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要從源頭建立科學的蓄留補滲體系,海綿城市遠期建設應以南部山區小、微型水利設施建設為重點。要持續加強濟南泉水地質結構的科學研究工作,組織科研團隊,借助現代科學手段,對全市范圍內(尤其是泉域)的地質結構進行詳細的勘探和分析。
編輯: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