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改善“水生態” 巧做“水文章”
近年來,杭州西湖陸續種下了很多沉水植物,它們在湖底形成復合群落,打造了一座漂亮的“水底森林”。這座“水底森林”起到了穩固底泥、增加湖水含氧量、減少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以改善水質的作用,解決了西湖水體生態修復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和工程問題,重新擦亮了西湖這張“城市名片”。這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與杭州當地政府合作的成果。
“西湖水體生態修復是水生所水環境工程技術的一項應用。”日前,水生所所長趙進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水生所主要面向水環境保護、漁業可持續發展和微藻生物能源利用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研究。
圍繞水、魚、藻部署重大突破
水生所是國內唯一從事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研究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在水生態環境、現代漁業及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983年,水生所朱作言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就已經將重組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鯽魚受精卵,獲得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十二五”期間,水生所培育出了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鯉純合子,建立了穩定遺傳的轉基因魚家系,世界范圍內進行分子育種操作的經濟性養殖魚類有三十余種,只有水生所、美、加、英、韓的5種轉生長激素基因魚建立了穩定遺傳的家系。
通過多年的研究積累,水生所還在我國先后發起了小球藻、魚腥藻、螺旋藻、餌料硅藻的規模化養殖,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以來還建立了葛仙米養殖技術,推進紅球藻產業化。
為支持藻類生物技術的發展,歷經多次藻種篩選、保藏,水生所建成我國最大的淡水藻種保藏庫,并牽頭開展對我國產油微藻的全國性普查、分離、保藏以及高附加值和藥用活性物質篩選工作。趙進東說:“我們與中國石化、國開投等大型企業開展微藻生物柴油、高附加值產品和工業廢氣處理等合作研發,已經在世界上率先開展規模化荒漠藻結皮研究并取得成功。”
趙進東介紹,水生所一直在研究怎樣在養魚過程中保護好水。在“十三五”期間還將繼續以水生生物學為基礎,以水體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目標的研究特色。在這樣的研究定位部署下,水生所“十三五”規劃將進一步圍繞水、魚、藻3個方面部署3個重大突破,同時結合特色研究所任務要求,確定5個培育方向,以發揮水生所的優勢和特色。
關注人的創新意識
“研究所發展,最重要是人才。”談及引進人才,趙進東非常堅定。
“十二五”期間,水生所圍繞“一三五”戰略規劃,積極引進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在完善現有PI制基礎上,發展科技領軍人才加學科群的首席科學家創新團隊模式,提升了團體創新能力。
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法國埃克斯-馬賽大學特級教授張承才于2015年5月到位工作,新建環境與微生物分子遺傳學學科組及學科團隊,成為水生所微藻生物能源重大理論問題和核心技術重點突破的領軍人才之一。
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孫玉華2015年3月從美國佐治亞大學來到水生所工作,新建發育與干細胞生物學學科組及學科團隊,成為水生所“中國淡水漁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培育方向的骨干人才。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英研究人員首次在植物中發現稀有礦物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一些虎耳草屬(Saxifraga)高山植物的葉片可以產生稀有礦物球霰石,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志》上。【詳細】
生動綠意場景:家庭微景觀設計
一株綠色植物能為家居注入新鮮的氣息,而現在的綠色植物景觀設計也愈發新奇多樣,在玻璃花瓶/花盆之中,什么樣的微型景觀都有可能出現。9款家庭微景觀設計,為家搭建一處生動的綠意場景。【詳細】
植物與水的搭配讓景觀充滿詩情畫意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不外乎動景和靜景。一方靜水搭配靈動叢生的植物,便多了幾分令人愉悅的生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