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需重視森林經營
其次,森林經營的方式比較單一,經營理念落后。“我國各地都普遍存在經營方式簡單粗放、經營目標單一、經營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陸元昌說。其實,森林的經營就如同農業種莊稼一樣,也要學會去分門別類,按照不同的樹種建立相應的經營體系。但是,我國目前對森林體系的管理較為簡單,只有皆伐作業這種森林經營模式。針對這一短板,陸元昌提出,我國目前急需加強森林的多功能經營,行業內乃至全社會都應加強這種理念。我們不能僅僅看到森林的服務功能,還應看到森林的生產功能等,要主動去經營森林,讓森林既生產木材又提供諸多服務,提高生態系統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防護能力。同時,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規劃》提出了森林經營活動的5條基本遵循:堅持森林多功能經營;維持和提高林地生產力;保持和增強森林健康穩定;保護和豐富生物多樣性;鼓勵和引導適度規模經營。
加大資金投入激發經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此外,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一位行業內專業人士補充道:“我國的森林經營最實際的一個問題就是資金投入不足。雖然國家非常重視森林經營,但是政府也拿不出更多的錢投入到森林經營中去。”自2009年開始,我國就提出要加強森林撫育,中央財政在這方面于2009年建立了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制度,規定中央財政為每畝森林提供100元的補貼,這是林業發展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項財政補貼政策。但即使有了這項補貼政策,全國森林撫育需求的資金遠超出全部補貼的金額。資金投入不足成為困擾森林經營的一大難題。
對于這一問題應如何解決,該人士結合《規劃》提出的完善公共財政扶持政策、健全現代金融支持政策提出了幾點看法:一是希望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能夠加大對森林經營的扶持力度;二是希望能夠建設一套完善的金融機制,把更多的社會資本引入到森林經營中來。同時,他也希望一些大型企業能夠積極參與到森林經營的工作中,為生態文明建設出力。
該人士還提出另一個問題:“很多森林經營主體沒有明確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導致他們的參與性不高,沒有認認真真去經營他們的林子。”他表示,需要一種激勵或鼓勵政策,讓老百姓積極地參與到森林經營與管理中去。而在此次印發的《規劃》中,也提出了要堅持政府扶持、市場驅動,激勵經營主體自覺經營的原則,使老百姓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從而提升他們參與森林經營的積極性。
近年來,我國也加大了對生態的修復力度。“十二五”期間,我國完成人工造林2960萬公頃、森林撫育3880萬公頃,年均分別超過590萬公頃和700萬公頃。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的森林總面積已恢復到2.08億公頃,森林蓄積總量15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1.63%。現如今,該《規劃》計劃到202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以上,森林蓄積達到165億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95億噸以上,森林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態服務價值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這將極大地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