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讓文化力量重返鄉村
筆者:這也是您所要建立的建筑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嗎?
王澍:是的,建筑教育是關乎未來的。我在建筑教育上有一定的野心,我想把立足本土的建筑教育系統地做起來。一個人的力量不大,所以需要一群建筑師一起去做,需要大量的研究。
目前建筑教育的基本問題是把自己等同于一個技術服務業,和腳底按摩行業差不多,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問題、倫理問題、哲學問題不作探討,對自己的專業狀態不作根本性批判,只是教一些立馬可用的流行的職業性技能。
不是說這樣做不可以,職業技術學校可以這樣做,但我們現在是大學都在做這個事情。大學不是職業技術學校,大學要有獨立的判斷、自由的學術,它的價值觀是要對社會負起責任的,而我們的大學現在基本放棄了自己在這方面的責任,處在一種失語的狀態。
中國建筑師最缺失的是文化自信。我們所了解的現代圖景并不符合真相,只符合用最快速度建成物質強國的期望。
筆者:您認為建筑的本義是什么?
王澍:守護大地,守護生活。建筑不是用來做廣告的,這點很重要。我們傳統的建筑一直是特別帶有本質力量的,在守護大地、守護生活、守護自然方面,沒有比它做得更出色的。
它是一種營造,是一種有思想的勞作,有自己的核心體系,沒有過多抽象的理論上的討論,不紙上談兵,這是中國的一個傳統。這樣的傳統不光被精英所掌握,它最了不得的地方是可以讓大量的、不認字的工匠所掌握。我們現在的這種精英式的建筑教育,完全和鄉土建筑脫離,甚至和施工現場脫離,只是坐在辦公室里畫圖紙。
那些廣告式的建筑,為新而新,脫離建筑本義,在我看來,是整個世界文化衰落的標志。曾有記者請我對2050年作一個展望,我的回答是:我看到全部高層建筑的坍塌。我認為所有龐大的東西,不管它是以怎樣的名義建立起來的,都注定要瓦解和崩潰,因為普通人的意識正在逐漸覺醒。
還有那些在房產開發企業主導下建成的大量小區。無論色彩還是建筑型態,都是用商業原則創造出來的。各個小區都是封閉的,保安站崗,把小區中的居民和圍墻外的世界完全隔開,在城市中形成一個個不相往來的堡壘,鄰里守望的安全感被互相戒備所代替,傳統的和諧、融洽的街坊格局被徹底破壞。這種狀態正呈現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