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案例講述歷史街區如何再造活力
案例:愛爾蘭都柏林坦普爾吧街區
愛爾蘭都柏林坦普爾吧街區位于都柏林的市區中心,地塊周邊聚集大量歷史文化古跡,地塊內部保留了大量老建筑,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8世紀中葉。街區保留了中世紀的街區風貌:鋪著鵝卵石的狹窄街道和兩旁矗立的風格不同的建筑。街區的古老與新生和諧共存,文化機構、藝術作坊、博物館、電影院、酒店、酒吧、飯館、住宅和諧地組織在一起,無論是居民還是游客都能滿足所需,安閑地消磨時光。
都柏林坦普爾吧街區改造成功值得借鑒的是其對文化的尊重和對地域特色的重視。坦普爾吧街區之所以特別,還因為它更是一個文化街區而非完全的旅游區,街區的旅游潛力主要來源于強烈的藝術感與創作感,許多小型文化活動形成了街區的地方特色。
都柏林坦普爾吧街區經歷了繁榮、衰敗與復興的過程。街區復興的過程先是在老房子里出現唱片店、藝術作坊、二手貨商店、排練室、咖啡店、餐館等小商業形式,并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音樂人和商人的到來,街區漸漸呈現出濃郁的波西米亞情調,老街區的價值才得到政府重視。都柏林坦普爾吧街區的復興過程表明地域風情的文化藝術產業富有活力,一種業態的形成和發展往往會帶動相關業態的出現和發展,并最終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同時也進一步強化和活化地方文化。
途徑二:文化活動及文化節事中的多元主體參與
在在中國以往的歷史街區更新中,政府大多是實施的主體。但是由于沒有居民的自發參與,“街道漂亮但人跡稀少”的結果也不少見。公眾參與對本地文化的活力再生尤其重要,因為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的增強能建立本地的文化自信,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力才能長期保持下去。
與此同時,文化建設中,要建立規劃部門和文化部門的有效合作,也需要第三方非盈利組織如藝術組織、藝術團體的積極參與才能達成文化的繁榮與多樣性。多方合作的機制才能使得文化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因此包括社區居民在內的多元主體參與是地方文化活力再生的重要途徑。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