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重要性遠大于美景
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盡人皆知。沒有生態系統的穩定,就沒有了一定環境內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這個道理,相信人人皆知。但不幸的是,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
據媒體報道,7月22日,44只燕鷗亞成鳥從山東青島出發,于7月25日運抵三亞大小洞天景區。項目負責人表示,今后將在多個地點建設燕鷗繁育場所,早日讓“海鷗”重新飛舞在三亞的碧海藍天間。“海鷗召回行動”技術顧問、曾參與青島“挽留海鷗計劃”的青島野生動物救助協會會長張世平說:“要是采取人工繁殖的話,一年就可以增加500只燕鷗,3年就能夠達到3000只燕鷗。”但“海鷗召回行動”引發爭議。7月27日,成都觀鳥會副秘書長、鳥類生態學博士朱磊就此事撰文質疑:“普通燕鷗并沒有在海南的已知繁殖記錄,只是遷徙時途經海南,‘召回’一說從何談起?”對此,張世平表示:沒有證據表明三亞沒有普通燕鷗,普通燕鷗在海南不能算是新物種。“你到海南看看,紅翅燕鷗、褐翅燕鷗……不是最最常見的鳥嗎?從黑龍江到海南都有。”但長期關注國內海域海鳥繁殖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鳥類學會專家陳水華表示,“讓候鳥變為留鳥,違背候鳥的習性和自然規律。有愛心,關注環保是好事,但做野生動物保護項目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陳水華還表示,目前項目的專家名單里沒有看到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士,“希望他們在后續的項目活動中注意這一點,尊重科學。”
讓“海鷗”漫天飛舞的景象長駐三亞,這個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看上去很美的事情,實質上就很美好。鳥類專家的專業觀點已經足以引起人們對“海鷗召回行動”的擔憂,同時,沒有專業人士參與的“野生動物保護項目”,是否會給當地生態帶來負作用?這一點也非常值得警惕。
曾幾何時,原產巴西的鳳眼藍被譽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是監測環境污染的良好植物,它可監測水中是否有砷存在,還可凈化水中汞、鎘、鉛等有害物質,曾一度被很多國家引進。但因為缺乏生物天敵,在世界各地泛濫生長,已經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成為農業、水利、環保的頭號敵人。美國的福壽螺自1981年引進中國,因為可以當菜吃又可以成為水產動物的食料而受歡迎,可是沒過幾年,人們發現它的危害遠遠超過了它給人們帶來的利益。福壽螺不僅僅給人帶來各種傳染性疾病,同時吃稻子莖葉,造成農民稻谷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當地農民常常把它撿起來,裝入塑料袋掛在樹上“吊死”,可是怎么撿也沒有它繁殖快,用上農藥也無濟于事。
當然,燕鷗引進三亞是否會成為“外來物種入侵”,還有待認定,但是,人為繁殖并不是瀕臨滅絕的生物、讓原本的候鳥變成留鳥,這種做法的危險性更值得關注。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很多時候,牽一發而動全身,某種微妙的變化很可能打破原有的和諧穩定。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惡果,我們已經痛苦地吞下了不少,這種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嗎?真誠建議三亞有關部門,在支持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同時,能更多地請專業人士進行科學嚴謹的論證。畢竟,生態平衡的意義和價值,遠遠大于美景和人們一時的愜意心境。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三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奮斗,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也獲得世界贊譽。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詳細】
雄安新區規劃已有雛形 土地制度或由批租制改年租制
“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建設,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在2017中國城市百人論壇上透露,雄安新區規劃的原則是水城相融、藍綠互映的生態宜居之城,總體規劃將于一段時間后提交中央審議。【詳細】
2016我國治污“三大戰役”戰績如何?
2016年,我國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的“三大戰役”戰績如何?今年將怎樣繼續發力,換來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環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