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版】新型城鎮化的“和平道路”
2 霍華德的兩個理論原型
2.1 社會城市
霍華德的“社會城市”模型由一個面積12000英畝(約48.6k㎡)的中心城市和周圍環繞的多個面積9000英畝(約36.4k㎡)的田園城市組成,通過放射道路、環形市級鐵路和基礎設施相連。城鎮之間以農業用地隔離,并布局整個社會城市共同享有的新森林、大農場、療養院、農學院、墓地、采石場、磚場等設施。霍華德同時提出社會城市有機的“增長原則”:城市一旦達到它的最佳規模后,“不再是擴大它自己的面積或者人口,而是安于成為一個更大的體系中的一部分”。通過合理的資源整合,借助當時的交通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建立起一些大城市才能提供的設施,如大學、工學院、專業醫院和交響樂團。通過“組織密集”取代“建筑密集”,霍華德將城市和鄉村視作僅存在功能差異的單元,兩者的要素統一為一個多孔的可滲透的區域綜合體,形式上是多中心的,卻按照整體邏輯運行。
2.2 消失的地主地租:土地制度設計
霍華德對田園城市土地制度的設計,可以概括為“增值歸公”和“以稅代租”。城鄉地租的種差別來自于城市人口的增加,霍華德將這種因為人口集聚而增加的地租稱為“自然增值”,并認為其應當歸于集體所得,用于免除土地稅,使全體居民(包括外來的新移民)受益。土地的使用者(居民)繳納的費用統稱為“租稅”。“租稅”包括三部分:償還購地費用的償債基金,償還債務利息的地主地租和繳納給公共事務的“地方稅”。其中,地方稅占據重要比重,用于維持公共設施建設與議會運作。隨著土地債務逐漸償清,地主地租也隨即消失,整個城市依靠地方稅運作。此后,由于購置土地的費用已經由地租支付完畢,因此公共建筑的用地不需要納稅人額外支付費用,這樣田園城市可以更低的成本來建設更好的設施,霍華德詳細論證了這種模式可以以更低的投入建成與倫敦同等質量的學校、劇院、鐵路。
3 理論原型在當前中國條件下的改造落實:建構新型城鎮化路徑的嘗試
在上述理論原型中,霍華德試圖引介一種更加“低成本”的城鎮化方式,由于其“低成本”并不來源于降低品質,而是通過城鄉結合的方式降低內部損耗并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因此也可以實現較高的城鎮化品質、效率和可持續性。前述城鎮化路徑的“斷裂”,可能的解決方法就是通過類似霍華德田園城市這樣的模型,整合城市與鄉村的空間設計來降低城鎮化門檻,提供除傳統城鎮化路徑之外的低成本、可持續的替代模式。結合當前我國城鎮化的條件,霍華德的上述兩個理論原型可以改造為如下兩點。
3.1 城鄉一體的都市區:社會城市的中國版本
霍華德的“社會城市”規模和尺度較小,不能直接套用于規劃實踐,但相對的尺度及系統內部的關系,依然是新型城鎮化可以借鑒的理想模式。筆者認為,對中國而言,現實的“社會城市”應該是一個城鄉一體的都市格網,即合適的尺度下,以城市為中心、其他小城鎮、鄉村有機融合的城—鄉系統性結構。這種“城鄉一體”的都市區化可以超越究竟以“大城市”還是“小城鎮”作為城鎮化載體的糾結,成為未來城鎮化的新空間形態。
通常對于城鄉一體的認識是從政策、福利層面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出發,但霍華德啟示我們,更恰當的理解應該是“空間上的一致性”,這種空間形式統一了城市、城鎮與鄉村,并在合理尺度重建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以此降低城鄉之間的分工和交易成本,實現了城鄉互利。城鄉一體的都市區即是基于這一認知的猜想。
從建立新型城鎮化路徑的角度,“城鄉一體”的都市區可以有效降低城鎮化“門檻”,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1)一步到位指向終極的狀態。不必重復類似國外從集中城鎮化到郊區化,再從郊區化到都市區化的過程,減少了重復建設的各項成本。
(2)較低的“跨越門檻”和較寬的“選擇譜系”。都市區包含一個多元的從城市到鄉村的空間序列,其中鎮、新城等中間層級的城鎮化成本相對較低,城鎮化個體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可負擔”的路徑,“城鎮化”平均成本會隨之降低。
(3)最“和平”的道路。當前徹底打破城市規模門檻和城鄉壁壘的全面開放的戶籍制度與人口落戶改革顯然存在隱患和障礙,但都市區內部(對應于城市轄區)的真正城鄉一體是相對容易實施的。從都市區內部的福利均等化開始,優先對轄區內的農民及在本地工作滿一定年限的外來人口開放戶籍,再尋求更大范圍的開放。霍華德的思路是,如果能夠建立一個成功的“樣板”,就能使其他地區進行模仿,這也是和平改革的要點。
(4)為落后地區帶來都市化的發展機會。通過支持落后地區的都市區化發展,逐步引導長距離、大規模的“候鳥式”人口流動向都市區內部的小范圍流動轉變,使得“回流”農民能夠在不放棄土地的情況下,兼顧農業和在就近的工業崗位就業,為落后地區的城鎮化和農業發展創造條件。
編輯:shangx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