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盡洪荒之力奪回被現代化搶走的鄉村
鄉村,中國未來的奢侈品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和目標。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當年,農業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全國各地已全面拉開美麗鄉村的建設。2016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引領下,各地的新農村建設風起云涌,涌現出一批如郝堂村、堰河村、問安村等的美麗鄉村建設樣本,同時,不少地方急功近利,把“新農村建設”變成了“新城市建設”。中國新農村建設中,工業文明是否可以取代農業文明而成為鄉村建設與發展的文明路徑?
在孫君眼里,這是對鄉村文化、歷史、自治、生態、建筑的一次雪上加霜的大破壞。孫君認為,導致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了解中國的農村、農民,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才是“新農村”。
“我們今天的社會對城和鄉之間其實是有比較大的誤解,或者是混淆不清。”孫君認為做鄉村建設的前提是先弄清楚“鄉村”與“城市”的概念和區別。而這個秘密就蘊藏在我們古老的文字當中,他以甲骨文中的“鄉”與“城”字為例為我們講解了二者的不同概念與內涵。
“從中國最早的文化甲骨文,能夠明顯的看出來,‘鄉’這個字是兩個人面對著坐著,舉著酒杯,中間一個像火鍋一樣的東西,它是充滿著溫度,充滿著那種人和人的那種友愛的一種狀態。那中國的‘城’是怎么寫的呢?它是一個象形的城市,變成一把武器,戰刀,城市的本身一個意識就是一個競爭、戰爭,或者是強勢和弱勢的這種關系,所以人類實際上是在鄉村生活,在城市來工作,那么最終他在這樣一個特別復雜和競爭的過程當中,隨著年齡增長他一定最后會退回到鄉村具有溫度的這個感覺。然后到了他的兒子,又會到城市,其實它是這樣一個輪回。所以城鄉之間兩種不同的形態,表示著人類在不同階段當中會何去何從,這就是城鄉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二者之不同的一個解答。”
他對中國鄉村文明與社會規律也有著深刻洞察:“中國這個文明幾千年來,其實一直是有一個基本的特性,叫落葉歸根,叫衣錦歸鄉,或者叫入土為安,因為中國這個文明是土地文明,我們對土地的這種感情和戀情是所有民族都不能超過的,要不然怎么會叫全世界的農耕文明在中國呢。”
“物質文明是人們階段性的文明,是一個一旦人吃飽了,穿暖的時候,他就自然會向精神層面上去過渡,所以在當下的中國或者是全球都會面臨到一個人在解決溫飽的前提下,人們開始尋求真,尋求美,尋求善,尋求更靠近天和人合一的那種生存狀態。所以不僅是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我們都能看到,當文明達到一個高度的時候,他會再回歸到鄉村,這就是幾千年來的規律,中國也是這樣。”
正是基于對中國鄉村的深刻理解,經過多年的鄉建實踐與思考,他大膽預言:30年后,鄉村將成為中國人的奢侈品,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孫氏鄉建理念:把農村建設地更像農村。至此,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說萬萬不可拿城市建設的理念來建設新農村,那建設不了農村,只會毀了農村。古人說得好:有所為有所不為。
年輕人回歸,是檢驗鄉建成功與否的最好標準
三農問題一直是近幾十年來嚴重困擾中國的一個問題,農村空心化、留守兒童、年輕人就業等問題時時敲響著“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警鐘。而郝堂村等鄉建樣本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
而今的郝堂村,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經典成功范本,房屋儼然,街道整潔,90%的人回到家鄉,原本幾十人的幼兒園、小學,人數增長到200多人,人們安居樂業,茶葉、釀酒、民宿、酒店各業興旺,按照村里人的說法,他們有生以來想過最好的時代就是今天了。除了游客,各路考察團、媒體也慕名而來,央視英語頻道甚至外國的電視臺都曾經來此做過報導。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