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應注重生態系統協調發展
我國的人口不斷增長,土地面積卻在不斷減少。在面臨的諸多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王濤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荒漠化治理應注重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
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北方半干旱荒漠區沙漠化防治關鍵技術與示范”的首席科學家,王濤介紹說,全球變暖導致的區域干旱使得干旱區水資源日益匱乏,而迅速增長的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危機。這嚴重制約了沙化土地治理進程,影響了聯合國“土地退化總面積零增長”目標的實現,也影響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和協調發展。
王濤認為,目前國內外治理沙化土地主要通過圍欄封育、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生物措施增加植被蓋度,或通過工程和化學措施固定沙質地表,減少風沙活動。這些方式在短期內產生了一定的生態效益,并在全球范圍得到認可和廣泛應用。不過,上述治理方法忽視了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比如土壤水分、養分等與植被的相互關系。這導致一些治理措施相對簡單,生態系統無法協調發展。同時,沙化土地治理的物理措施和化學措施由于忽視了沙區的社會經濟效益,其可持續性也受到質疑。
在王濤看來,以往針對半干旱荒漠區沙漠化發展或逆轉中物理、生物和水文過程的研究多處于相互獨立狀態,限制了對沙化土地生態系統整體功能恢復的認識,導致已有防治措施在對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考慮上有所欠缺。
王濤表示,脆弱性和不穩定性這兩個主要特征決定了半干旱荒漠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較弱。為此,要改變單純以固沙為主要目標的傳統防沙治沙理念,將沙化土地治理措施與沙區新能源、生物質材料和生態醫藥的產業化緊密結合起來,構建以“科技支撐—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為主線的半干旱荒漠區沙化土地治理產業化模式。同時,形成具有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特征的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業化技術體系。這些措施將有效解決傳統防沙治沙措施不可持續的問題,為沙化土地穩定恢復提供有效途徑。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江西公布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
江西省林業廳30日對外公布該省2016年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大數據。2016年全省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為14951.34億元。本次評估結果與2011年評估結果比較,僅森林的生態效益就增加了1863.22億元,增幅23%【詳細】
國家林業局:我國已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11日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多年來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詳細】
四川退耕還林18年 山綠了農戶腰包鼓了
持續高溫讓樹上的核桃果皮加速變黃,還有幾天,這些果子就將變成現錢。想到這些,巴中市通江縣諾水鎮諾水村村民彭從興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以目前的長勢來看,每畝核桃產值將超過5000元。【詳細】
山西啟動2018年退耕還林任務
近日,山西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提前啟動2018年退耕還林工程的通知,初步確定提前啟動實施2018年退耕還林任務120萬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