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投資淪為“鬼城”的反思
出租車司機找不到的城市
表盤上的指針已走過了凌晨3點,出租司機仍然在迷路。這位土生土長的吉隆坡人從來沒聽說過首都附近有個名叫賽柏再也的城市(簡稱賽城),更無處尋找位于這座城市中心的同名度假酒店。然而,這座傳說中的城市并不是剛剛出現,它創建于20年前,奠基時被看作是馬來西亞的未來硅谷。
在政府官員和開發商口中,賽城是個巨大的成功;這座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競爭力的城市生活著8.6萬居民,很多跨國企業都在這里開設了辦公室,只需幾年的時間,火車的軌道就會讓它與外界更加緊密地連接起來。但首都吉隆坡的出租車司機顯然不同意以上官方說辭,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在叢林中變戲法般地到達這個“只有30分鐘車程”的新興城市。
2000年,加拿大記者克里斯·特納(ChrisTurner)訪問賽城時,它在媒體宣傳中還是3年市齡的希望之地。但特納發現,希望之地上四下無人,是座不折不扣的“鬼城”。近20年過去了,這座馬來西亞政府投入幾十億美元建造的“東方硅谷”蕭條依舊,空空的街道上很難看到車輛和行人,只有以各種“多媒體”和“網絡”命名的街道路牌孤單地矗立著。
2000年時,賽城只有20家公司。如今,據馬來西亞政府的數據,有800多家公司在此落戶,其中有40家跨國企業。但這個樂觀的數據不無水分。
一名英國企業家向美國《連線》雜志網站透露,他的公司在賽城有一間辦公室,因為政府承諾,只要他這樣做就可以獲得10年的減稅優待。但公司的業務都集中在吉隆坡的辦公室,因為那里能滿足工作之余的飲食、消遣和娛樂需求,而賽城什么都沒有。
馬來西亞政府稱,賽城的常住人口有8.6萬。不過,1/4是在當地讀大學的學生,40%是海外移民。實際生活在那里的約3萬勞動人口,并非被谷歌等“高大上”的科技公司雇傭,而是從事全球性IT公司的客服中心電話外包服務。賽城廉價的租金和稅收減免政策,促使很多公司將沒有技術含量的電話客服安置在那里。而從事低級工作的當地人,只能拿到30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994元)的月薪。
編輯: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