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以五臺山為例
眾所周知,世界遺產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地方申遺的成功,不僅傳達了全世界對其在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地位與資源厚重程度的認可,更反映出全世界對其未來發展前景和發展效應的期待。目前,山西成功申報了平遙古城、云岡石窟和五臺山等3處世界遺產,但是,這只意味著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因為能否規劃好、落實好申遺后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更具長期性、更具挑戰性、更具考驗管理能力與發展水平的一項工作。倘若我們后續的保護與開發定位不精準、規劃不前瞻、措施不得力、保障不到位,那么,在世遺組織進行“回頭看”的驗收中,就無法順利過關。我們應立足當下、與時俱進,在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妥善保護的大前提下,做好山西世界遺產的各項工作。下面以五臺山為例,管窺山西世界遺產的現狀、不足、存在的問題,并就今后的保護和開發提出對策與建議。
山西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面臨的現狀
相較而言,山西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相對到位,而開發方面尚有大手筆拓展的空間。就拿五臺山來說,其在產業化的開發過程中雖已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與其佛教名山之首的歷史地位來考量,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發展現狀與歷史地位明顯不相適應,歷史的輝煌沒有轉變成現實發展的動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發展規劃與發展前景不相適應,文化價值沒有轉變為經濟價值。在山西的三大優勢資源中,文化資源的前景無疑遠遠優越于金融資本與煤炭。不過,這種優越性體現在世界遺產所涉及的行業產值所占的比例則微乎其微。就拿五臺山對山西的貢獻率來說,遠遠低于同類型的峨眉山、九華山的經濟影響力。毫無疑義,這是由于發展規劃與發展前景不相適應之所致。
二是產業前景與省域定位不相適應,資源優勢沒有轉變為發展優勢。山西產業結構定位中沒有突出世界遺產的產業引領作用,沒有形成以五臺山為龍頭的新興產業定位。目前依舊停留在門票經濟的發展階段,沒有旗幟鮮明地突出五臺山內容感驗的產業主題,當然也就談不上吸引全國乃至于全世界的眼球,更不用說讓更多的人來感驗山西厚重的文化底蘊。
三是文化資源與資本市場的配合不相適應,難以形成產業和資源的集聚與集群。由于金融資本的缺位導致了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難以實現有效融合,缺乏大項目支撐、大企業運作,直接制約著五臺山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制約了五臺山文化資源向經濟價值轉換的進程。這一點,從五臺山當前的主營收入構成來看更為明顯。比如,入山門票收入始終占據最大權重。2015年,五臺山門票收入3.2億元,占據其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的36%。
編輯:wanglongzhao
相關閱讀
國內外專家建言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
11月1日-2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對話會以【詳細】
探秘七里峪景區 發現珍稀樹種長裂葛蘿槭
稀有的長裂葛蘿槭樹種夾雜在霍山的密林中,她的嫵媚、她的廬山面目隨著深入了解,對她的疑惑也一點點地排除。這是一組經過2010年數月實地考察并查找資料后公開的圖片。【詳細】
山西恢復濕地功能 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
山西地處內陸腹地,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作為全國重要煤炭能源基地,山西濕地保護對改善全省生態環境尤為重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