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文:中國古典庭院里的“禮”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庭院如同建筑的外衣,自古至今就是人們所追求的心靈歸宿。《辭源》對“庭院”的解釋為:“堂前之地為庭,屋室庭院為庭宇,宇為屋邊。”庭院即為屋前后左右的院落。
中國古典庭院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由此可以推測遠古人的居住方式。隨著時代發展,原始居住空間讓位于以固定材料來建造的居住空間。據《易·系辭》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之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隨著文明提高,人們從穴居、巢居空間逐漸形成以靈臺、宮殿、園囿為主的居住環境,以滿足生活需求。根據《詩經·靈臺》記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々。王在靈沼,于牣魚躍。” 作為建筑的附屬空間,古典園林萌芽于商、周,至宋代已達到極高藝術水準。童雋先生曾經指出:“中國有關園林最早記載,始見于殷、周之際的‘囿’和《詩經》所詠的‘園’,都在三千年前。”中國古典庭院是在皇家、貴族的囿圃基礎上,結合地形地貌、建筑、山水、花木、文學、書畫、雕刻和工藝等,構成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綜合性藝術空間。
中國古典庭院是中國傳統思想的載體之一。《尚書》所謂“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就是強調人是萬物中最為靈貴,并與天地列為三才的思想。“萬物與我合一”是中國古典造園藝術追求的至高境界。古典庭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如同《中庸》所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又說:“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強調人應各守其道、各守其分、自修自律的正心之道,可見儒家崇尚禮樂等級制度來強調天、地、人三才,以人為本,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秩序和諧統一。《禮記·禮器》篇記載:“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通過“禮”來強調以三綱五常、道統禮制的秩序價值觀來規范人在社會中有序道德觀,因此,古典庭院藝術將儒家的品德秩序之美轉化成自然園林空間來寄托對精神美的追求,可見“禮”在古典庭院的重要性。
一、古典庭院布局的“禮”
中國古典庭院分為內庭院和外庭院,內庭院通常為私密空間,而外庭院通常為游覽活動空間。受傳統儒家的秩序思想,如同《禮記·禮器》篇所云:“禮記古之圣人,內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因此,內庭院受“禮”之影響,布局幽靜而樸實,結構元素簡潔精細。孔子云:“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簡潔樸素的內庭代表儒家的品格及文化的象征。(見圖1)外庭院作為公共空間則豐富而雅趣,步入其中,細微之處見匠心,沿阜壘土,移植奇花異草,營造亭臺樓榭,處處維景,步步悅目,并且遵循疊山現脈、理水尋源、因地制宜、全園生動的規律,如明代造園大家計成所言:“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即便在平地造園,也應運用“需高可培、需低可挖”的手法,按照傳統造園的動靜布局規律,結合主次、焦點、對比、漸層、重心、抑景、透視、對景、透景、障景、添景、夾景、框景、漏景等法則,通過在合理的空間中疊山理水、筑墻架橋、點石畫路,添其精巧雅致的亭廊臺榭,使外庭空間既生動樸實,又自然幽靜。以“禮”適中的秩序思想做到庭院中和諧之美,如同孔子言:“夫禮,所有制中也。”然而受《禮記·鄉飲酒義》所云:“亨狗于東方,祖陽氣之發于東方也”北方四合院的布局中廚房都設置在東廂房。在古典庭院布局中,主要建筑都坐北朝南,這也是受于“禮”的因素,《禮記·鄉飲酒義》中記載:“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養之、長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北方者冬,冬之言中也,中者藏也。”因而,中國古典庭院建筑都坐北朝南,這是受中庸之道而面南之仁德,這是符合“禮”道。(見圖2)
圖1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設計理論 | 十招看破中國古典園林構圖法
研究中式古典園林的目的有二:【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