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偉教授:對美國城市規劃的一些認識
關于城市規劃理論
問:您能否給我們簡要概括一下美國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的線索?
張庭偉:大體說來,美國城市規劃理論關注的內容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五六十年代。
美國規劃理論關心的是在城市發展中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個人利益中間又特別關注界定私人開發商的合法利益。
第二個階段是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美國規劃理論關心熱點開始進入政治經濟學領域。因為發現“公與私的利益”不是那么容易界定,這里面有一個權與錢結盟的問題,“私”的利益往往以“公”的利益的面貌出現。規劃理論家們想發現在表面現象的背后,是什么勢力在左右著城市的發展,這個時期的產物就是“政體理論”(UrbanRegimeTheory)。這個理論被認為是過去20年美國城市規劃最大的貢獻,它不僅把道理說清楚了,更進一步提出了對策,就是“公眾參與”,強調規劃師與公眾的結盟,培養社會力來監督“權”與”錢”的結盟。
第三個階段是九十年代的”聯絡性規劃”(CommunlcatlvePlanning)。
實現“公眾參與”的過程。目前僅僅是開始,以后肯定還會有新的東西出現。
整個規劃理論的發展過程簡單概括,就是一開始看到現象,后來探討為什么,再下來就是現在的工作,即如何改變目前的狀態。
問:在《從“向權力講授真理”到“參與決策權力”》一文中,您提到美國規劃理論界的一個動向,就是“聯絡性規劃”的產生。這個理論的要點是強調“聯絡,或溝通,是規劃工作的中心。”同時,您也指出,這個理論提出的背景“其實質是美國規劃師對自身價值及職業使命的再探討。長期以來,美國規劃師們痛切地感到,規劃工作不被當權者重視。……規劃師如何才能走出這個困境,對社會有較大的貢獻?”那么,在這個理論被正式提出之后的今天,美國的規劃師們是否認為自己“已走出困境”或“正在走出困境”?
張庭偉:沒有。參與決策談何容易。我自己的經歷體會,通過這幾年的規劃實踐,覺得美國“民主”的代價太大了。所以我說,民主是一切壞的辦法中間比較不那么最壞的辦法,民主不是一個好的辦法。我們在美國為了一個五六百米長的街道改造,就進行了兩年聽證,一而再地拖延。一句話,仍然在摸索,還是挺困難。
所以,對1992-1993年提出的聯絡性規劃,一直就有爭論。
一種意見懷疑聯絡性規劃是否成立,因為一個分裂的社會不可能達成共識,沒有共識又如何進行規劃;也有人對它的具體方法表示懷疑。所以聯絡性規劃還沒有真正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規劃界真正的主流還是理性規劃,從上而下,收集情況,分析、提出解決方法,在最后評審時請各方來提意見,多次聽證,大的項目還是政府決策。
百分之百的民主做不成事情。
總的來說,美國社會沒有一個清晰的主流,它一直是多元的,幾種不同的規劃模式都有所實踐,但大體上說,理性規劃的成分在減少,聯絡性規劃的成分在增加。
問:在文章《市場經濟下的規劃及其實施》中,您說在美國“市政府改選了,規劃仍然沿續下去。”。同時,您在另一篇文章《城市發展決策及規劃實施問題》中又說到美國的城市“政府決策有短期行為的傾向。”因此,我們想問的是,您認為在美國保持規劃實施連續性的關鍵在哪里?個人因素在多大程度上能影響到規劃決策的改變?
張庭偉:毫無疑問,政府決策有短期行為的傾向,而規劃的延續性得以保持,是因為規劃結果通過法律來保證,與某個政府無關,一屆政府無法推翻這個法律。
比如芝加哥,沿湖濱39公里長,1公里寬的綠帶,1909年通過的法律把它作為永久性綠地保留了下來。30平方公里的黃金地帶,不是沒有人想動它,但你想改變法律,必須重新到議會通過一次。
議員們要考慮他的投票記錄,那是老百姓們看得見的,所以如果他同意修改綠帶的話,就等于斷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因為保持綠帶背后是百分之百的公眾支持。況且當初沿湖濱的綠帶的建設,還是三個開發商提出來的,并且他們貢獻了大部分土地。
所以,一個法規,一個程序,決定了規劃的延續性。美國城市規劃控制的靈魂是區劃法規,它每年一個版本,每年附加一些修正案,某種程度上區劃法規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它的基本精神又是不變的。
一個完整的體制、法制對規劃決策的影響與個人力量是成反比的。我個人感覺,如果是10分的話,在美國個人的力量占到3~4分,法制的力量占到6~7分。法制的力量說到底是公眾監督政府行為的力量。
問:通過閱讀您的文章,我得到這樣一種印象,即美國的規劃師們大多數都充滿著社會責任感,因此也就對政治有更多的參與和關注,是這樣么?
張庭偉:肯定是的。美國規劃師的培養,作為美國注冊規劃師,成為美國注冊規劃師協會會員時候,你接受的基本理念第一條就是社會責任感。
只是在現實操作中,美國規劃師和中國規劃師一樣,是具體的人,有的人社會責任感強一些,有的人弱一些。
美國注冊規劃師協會成立以來,幾十年中只有兩個案例嚴重違背了美國規劃師職業道德。
因此,他們對政治也是特別的關注。我已經說過,某種程度上規劃就是政治,在美國,在規劃中技術的份量特別小。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