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偉教授:對美國城市規劃的一些認識
問:每個人對一種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在經歷了三十年的城市規劃職業生涯后,能否談談您對城市規劃工作的認識及過程?
張庭偉:變化很多。1963年我剛進同濟的時候,上的是建筑系的城市規劃專業,以為設計好就是一切,畢業以后又做了近十年的建筑師。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1978年回同濟作研究生。
我的碩士論文《現代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現在看來是個很不知天高地厚的題目,一篇碩士論文又要理論又要方法,行嗎?
如果說有一點貢獻的話,就是那個時候,在70年代末對中國控制大城市的發展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不是要控制,而是要發展。認為城市的發展是與經濟發展階段相一致的,不是政策能控制的。
論文提出的“始顯點”理論,現在證明仍然是正確的。論文把經濟因素引進了城市規劃,而這以前國內的城市規劃研究主要是在形態上面做文章。那個時候開始覺得,原來經濟也很有意思。
后來到了美國。第一年的博士課程是震驚的感覺,原來對城市規劃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完全是門打開了的感覺,有那么多新的東西要加進來。
這樣觀念就開始轉,原來埋在心里的那些種子,對社會、經濟、政治的興趣得到一個土壤,開始發芽,他們鼓勵你的這些東西冒出來。而當時在國內就是鼓勵你做設計,那時在國內特別看不起那些不會畫圖的。
現在看來,設計是相對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難的是背后深層次的東西。
所以,那個時候對城市規劃的理解有變化,以前內心深處那些朦朧的、不成系統的東西都漸漸成系統了。
同時,隨著在美國生活時間的增長,也越來越發現事情不是那么簡單的。一個人需要不斷審視自己身上的弱點,真正的知識分子是‘聞道則喜’的。
這樣的結果,就是感覺城市規劃越來越難,因為我們面臨的對象是人自己。
所以說,我自己的變化是很大的,剛工作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設計能力強,畫畫很棒。后來越來越覺得自己不行,面對的問題自己沒辦法解決,越來越低調。這是一個真實的面貌。
體驗式設計的意義
問:您講座的主要內容是《美國規劃理論的回顧》,我們注意到您在講座的過程中多次重申個人的價值觀,為什么?
張庭偉:因為從根本上說人是在跟自己斗爭,是人自己的問題。所以如果你內心深處沒有價值觀的話,你的那個設計就不會體現一個價值觀、體現靈魂。
我之所以強調社會的公正、民眾的價值、民主的本性,是某種程度上我相信這些基本的理念是樸實的真理。所以我說為什么價值觀這么重要。
也說明為什么美國規劃師的教育要由三大塊組成:知識、技能、價值觀,缺一不可。
而我們在價值觀這塊做的太少了,可以說基本沒有。
問:關于國內的城市規劃問題,您怎樣看。
張庭偉: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中心執行主任JoanClos,他對當代城市提出了七個主要內容,這七個內容與中國城市發展有密切的關系,他們超出了我們傳統所做的物質性規劃的范疇,但是也提供了未來作為城市規劃改革的一些框架、一些思路。
借用JoanClos的話,就是城市規劃并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街道、建筑、社區的設計,還應該包括城市發展背后法律、物理、金融等方面的軟件設計,即良好的監管體系規劃、合理的空間布局規劃、以及維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財務規劃,需要由專門的法律、建筑規劃、以及經濟學團隊參與規劃。
結語:
張庭偉教授在“為什么要向中國規劃界介紹當代美國的規劃理論”時說到,原因之一是“與國內同行們分享‘得道’的喜悅”和“迫切希望將新觀點介紹給同行的心情”,同時他希望規劃師要多一些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共同為推動國內的城市規劃工作盡一份力量。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