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城市規劃年會:“機遇·使命·挑戰”專場觀點集錦
王紫:倫敦建筑高度計城市空間形象管控方法研究
研究對比了上海、香港及倫敦現代建筑風貌特點,列舉了現代倫敦具有代表性的高層建筑案例,講述了倫敦現代都市風貌與古典建筑相結合的整體城市景觀。
對于高層建筑的管控,大倫敦政府決策機構及大倫敦城市規劃均涉及相應的規劃管理框架,其中高度管控以維護倫敦整體歷史風貌為原則,其內容位于第七章。此外,還有對于高度專項規劃以及視線控制框架補充規劃指引,該規劃緣自于政府及市民對于圣保羅大教堂視覺廊道的保護的普遍關注。規劃管控分為四大類:倫敦全景、線性視廊、河景眺望及城市風景,并通過法定條文及保護范圍劃定來分區建筑高度差異化控制。研究同時以160米高的對講機大樓(walkietalkie)為例,介紹了審批流程及實踐。
倫敦高度控制起步較早,政府及市民對城市經典景觀的保護意識強,保護對象明確,高度控制規劃從上之下,層層遞進,高層建筑實施方案通過多元化裁量決定等都是倫敦高度管控寶貴的經驗。
王曈:山水格局保護視角下的高度控制體系的建構
研究以泉州為例,首先講述了山水格局保護是歷史名城高度控制體系中難以界定的環節這一現實,認為山水格局的實質是“山-城-江”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視覺來直接感知。
研究通過價值評估和現狀評估入手,通過GIS分析確定了對于山水格局在空間上落實到保護范圍及各片區的整體高度取值。規劃通過剛性控制和彈性引導引入,通過技術手段定量化“感知”。在視廊視域差異性規劃上區分了背景區和城市潛力地塊,并將空間感知訴諸于圖面感受,直觀有效。
研究參考倫敦案例精細化管理體系的建立,分級分類視廊精細化控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認為應在控規中具體落實山水格局控制,確定了疊加取低,劃定區劃,引入彈性的視廊控制等手段。
劉美宏:保障空間品質的城市設計實施路徑探討
研究以成都市總體城市設計為例,從整體空間格局入手對于城市街區、城市特色入手保障城市品質。規劃中著重對于規劃管理中城市設計落實的研究,提出了城市設計更好落實的政策路徑。通過對深圳城市設計成功經驗的研究提出諸多借鑒方法,如:建議將城市設計成果納入規劃管理平臺,主要措施主要有納入控規控制、納入通則管理;在城市設計編制中融入深入有效的公眾參與,同時結合市民訴求創建存量時代的實施地點項目庫,由“精英編制”轉向“市民體驗”的編制方法。同時在政策工具助理城市設計實施方面也做了思考,如土地優惠政策鼓勵城市設計實施等。
成都城市管理平臺基本框架基本與深圳類似,在借鑒深圳的基礎上提出兩點借鑒:一是成都突破點狀嘗試、建構城市設計體系;二是拓展城市設計外延,以設計帶動城市發展。
鐘富有:提升校區公共空間品質,創建兒童友好城市校區--以長沙市岳麓一小周邊交通及公共空間改造設計為例
研究從何為兒童友好型城市入手,旨在所有年齡段的兒童創造安全的環境和空間條件,免于自然和社會災難的危害。長沙市規劃局率先開展了這方面的實踐,在長沙市選取了10所學校作為試點,進行兒童上下學出行安全性、便捷性的改造實踐。本報告重點從完整、連續步行道、舒適步行環境、聯通性、步行巴士等方面介紹了岳麓一小周邊的改造設計案例,倡導轉變出行觀念,通過節點設計等引導機動車低速通過,給兒童創建安全的步行環境。并在實踐案例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兒童友好的城市設計手法,重點是公共空間友好及促進公眾參與。
王正海:控制性詳細規劃“分類控制”的探討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旨在化解多樣化的城市空間與標準化的控規編制之間是存在矛盾的“分類指導”就不斷被學界討論。本報告對上海、合肥、南京、深圳四個城市的控規“分類指導”實踐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出這四個城市都構建了從空間分類到分類指導的基本范式,且各有側重。進而提出了對深化控規“分類指導”的思考,即要注重地域性、綜合性和動態性。
茅明睿:共生城市--共享經濟與城市更新的研究與思考
報告人首先提出了現階段城市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城市空間的供求雙過剩,進而從正在衰落的城市傳統活力空間和POPUP游擊活動的空間困境兩方面闡釋了“雙過剩”的具體表征。并提出了通過共生城市的理念來解決這一困境。難能可貴的是,研究者在北京開展了多項實踐,初步總結了平臺搭建的經驗,評估了管理與風險,并將繼續通過大數據人跡地圖等方式進行下一步的探索。
宋偉:互聯網時代城市公共活動中心布局變化趨勢
研究從現象、解釋、應用三個部分,闡釋了互聯網時代城市公共活動中心布局的變化趨勢及在上海20340中的應用。從現象上看,互聯網背景下,商業中心越來越多是活動行為,而不是購買行為,且具有趨于扁平化的現象;解釋上,可以通過定義地方中心的概念、覆蓋人數等加以明確;最后,在上海2040實踐中,該理論為中心體系的研究提供了支撐。
楊世云:基于生態視角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容積率指標優化研究的一種新思路
本文從生態角度出發提供了一種計算容積率的途徑,并以上海市為例對人口規模、建筑總量以及最終的分區容積率指標的計算過程進行了說明。針對不同城市的計算結果,可以引導城市土地進行合理的開發建設。
焦政:存量開發背景下的控規編制創新--以佛山市為例
研究從佛山市城以存量開發為主的城市發展階段為背景,分析了目前控規編制的對象、所有權主體、開發活動驅動力與編制方法等都發生了改變,因此新常態下控規因子也應作出相應轉變,并以佛山市的控規編制創新為例,分析了基于因子轉變下控規編制方法的調整和控規編制內容及審批方法的調整,為其他城市的控規編制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黎曉玲:中國城市保障房社區建設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以廣州為例
研究從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綜述、本匯報內容的研究設計、基于軟件模型對保障房社區居民幸福感概況及影響研究分析幾個方面,對廣州現有保障房居民的幸福感進行了研究,并強調未來可能需要更加著重加強現有社區的建設,例如公共環境設施建設、社區軟環境組織的培育,進一步加強社區居民內部凝聚力,提高社區居民的主觀幸福感。
孫焱曈:基于社交網絡數據的開放空間可識別性研究
報告者從場所的角度入手,對其可識別性進行了探討。研究認為,城市設計的過程是由宏觀到微觀的,而認知城市的過程則是從微觀到宏觀的,這兩者之間存在矛盾。在大數據背景下,城市的可識別性有了新的方式,以美國丹佛市為例,研究者通過截取Twitter開放的大數據對城市的識別性進行分析,得出了城市空間聚合、組團放射等空間特征。所以,基于社交網絡數據的分析,一方面能夠看出公共活動的分布模式,另一方面能夠得出實際使用和規劃的吻合程度,為城市規劃和設計提供參考。
以上報告完成后,在主持人的帶動下,會場又針對今天的報告內容和大家普遍比較關系的城市設計專業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和交流,針對參會者提出的不同發展基礎的城市該如何開展城市設計的問題,朱子瑜認為,發展基礎薄弱不應成為城市設計的阻礙,不分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用城市的方法來做能發揮規劃更好的作用。但我們避免將城市設計過度消費,要講錢花在刀刃上。隨后,朱總對今天的會議進行了總結,他認為特邀嘉賓報告方面也是精選了題目,基本上覆蓋了目前對城市設計的討論熱點,這次選出來宣講的文章總體水平很高。此外,他重申了城市設計管理辦法和管理規定核心思想,提出了“3個位、3個分”的要求,即:
3個位:
1.明確了城市設計的學術地位:是城市規劃重要的組成部分;
2.試圖確立城市設計在規劃、建設、管理中管控的法律地位;
3.加強城市設計的專業地位;
3個分:
1.編制角度,分層次編,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2.分區管理:城市中不是所有地方都迫切需要城市設計,所有要區分重點地區域、非重點區域
3.分項管控,分項實施:抓關鍵要素,城市輪廓線、濱水地區、建筑色彩、風貌整治等,要依據城市可以實施的關鍵因素來作出合理安排。
編輯:wanli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