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調節凈化污水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中優美的詩句描繪了古人在濕地中生活的生動場景。而在江蘇省常熟市,這樣的美好景象正在重現。常熟河網密布,水系發達,不僅擁有像尚湖這樣的國家級濕地公園,還孕育了很多小而秀美的鄉村生態濕地。濕地里面有成片的稻田和水域,白鷺、池鷺、家燕棲息,養豬場、花海、水上森林、橋梁、棧道點綴其中,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濕地與鄉村共建共美的自然畫卷正在呈現。
保護濕地盡顯生態之美
9月底,一個濕地科學與應用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會議——國際濕地大會,首次在亞洲舉辦,來自全球的濕地專家齊聚一堂探討濕地保護之道。這次會議的舉辦地就在常熟。
“之所以選在常熟,不僅因為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濕地特色顯著,也是我們長期重視濕地保護與建設的結果。”常熟市委書記王飏說。常熟堅持把濕地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著力構建彰顯江南水鄉特色的生態系統,把“美麗常熟”做成一篇發展大文章。
保護濕地,常熟起步早,力度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常熟每年都投入巨量資金和工程量,相繼對尚湖實施退耕還湖,修復沙家浜、昆承湖、南湖等多個大型濕地,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濕地保護示范工程。
國慶節期間,漫步尚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遠看水天一色,鷗鷺翩飛,近觀花木扶疏。經過持之以恒的生態修復,前后兩輪退田還湖,尚湖面積擴大到25平方公里,形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獨特山水景觀。統計顯示,湖島內一年四季有近百種禽鳥在這里棲息,有90多種魚蝦蟹貝在這里繁衍,還有400余種植物在這里匯聚。
“沙家浜風景區就是在濕地保護中變成禽鳥天堂!”沙家浜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顧永忠說,沙家浜的蘆葦蕩家喻戶曉,如今經過堅持不懈的生態修復,這片紅色熱土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國家級濕地公園,重現生機勃勃的濕地之美。從濕地保育、水系改造、蘆葦植被修復到林地種植、群落營造,漫長的生態保護過程使公園水岸及景觀保持了生態自然的狀態。
尚湖鎮新巷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陶勝,每周都會到村里的官塘邊巡查,看看塘內的清潔情況,查查塘邊的綠化植被狀態如何。自常熟市出臺生態補償政策后,定期巡查成為新巷村為確保官塘濕地保持良好的狀態而推行的一項特別舉措。村委會主任周小江告訴記者,“現在除了定期派人巡查,河面清潔的次數也增加了。在濕地保護控制范圍內不允許施工。我們向村民宣傳濕地保護知識,讓他們也加入到濕地保護工作中來。”去年新巷村因為保護措施落實到位,拿到了18萬元的生態補償金。
自2015年起,常熟成為全國率先實施濕地保護生態補償的地區之一,將8個蘇州市級重要濕地周邊的36個濕地生態村列入生態補償范圍,補償面積占到全市自然濕地總面積的78%,補償金額達462萬元,形成了市、鎮、村三級管護體系,為常熟全面開展濕地管理與保護提供了堅強保障。
運用濕地調節功能凈化污水
眾所周知,濕地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凈化污染。在保護和建設濕地的同時,常熟一直在探索把濕地資源的調節能力運用到環境治理上。
秋高氣爽,記者走進常熟新材料產業園生態濕地處理中心,仿佛走進一個植被豐富的公園。清澈見底的水塘里魚兒游動,蘆竹、鳶尾、美人蕉等植物生長茂盛,不時還會驚起一群鷗鷺。
這并非一座簡單的公園,而是一個完整的水處理凈化系統。這片總投資5200多萬元的生態濕地,帶來的不僅是美麗景色,還實現了整個產業園的水資源循環利用。據該中心運營廠長黃國動介紹,從工廠里排出的廢水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流入這片濕地,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凈化水質,經過一系列的循環處理,能將達到地表四類水的標準,最終返給企業回用。濕地能夠完全依靠自然生態來凈化廢水,在整個處理過程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沒有二次污染。現在,產業園內幾十家企業近一半污水在這里凈化處理,每天處理量達4000多噸。
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常熟把濕地資源的調節能力又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農業生產用水、農民生活污水處理上,有效解決鄉村環境治理中的大難題。
在蔣巷村東側,有一個生態濕地花園,荷花、菖蒲、香蒲等茂盛的水生植物搖曳在水塘中。如果不是村民提醒,你很難想到這里是村中的污水處理區域。這就是蔣巷村引入生態處理技術建設的一座生態濕地型污水處理設施,用于處理村里的生活用水。生態濕地花園,通過對自然濕地的模擬,實現基質、微生物、植物共同作用凈化水質。污水通過垂直流生態濾床也就是蘆荻種植區,再進過水平流生態濾床美人蕉種植區,再經過菱、睡蓮、再生花等植物吸附凈化,最終排出的水水質可達到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排放標準。而這些水又將用于綠化、澆灌,實現污水的再循環。
濕地讓鄉村生活更美好
今年六十多歲的村民邢惠珠怎么都沒想到,自己住了大半輩子的泥倉溇,有一天會變成一座綠色的大公園。隨著泥倉溇濕地的保護和修復,邢阿姨每天的生活也開始變得豐富起來,白天在濕地公園觀鳥賞綠,晚上在廣場跳舞健身,悠閑而精致的生活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從去年年底開始,位于董浜鎮觀智村的泥倉溇自然濕地進行保護和修復,通過濕地構建、農村污水集中處理、農田尾水生態凈化等多方面建設,實現了區域內生活、生產、生態、生物的和諧共榮。
走進泥倉溇濕地公園,在遍地綠茵間,一排茅草木質長廊映入眼簾,你可以閑坐廊中觀賞園內風景,也可以到碼頭邊乘坐人工竹筏沿河流環游泥倉溇,感受江南水村古樸素凈、清麗婉約的水鄉風韻,以及村民依水而居幸福美滿的生活畫面。
令人較為意外的是,在泥倉溇濕地公園南面,有一片獨特的豬欄濕地,這是為解決泥倉溇養豬場的廢水人工建造的三級濕地。泥倉溇濕地公園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杜建軍告訴記者,保留這個養豬場實際是想通過糞便經過三級凈化處理以后,再排到農田里做有機肥料,這樣可以對土壤改良,對農產品的品質應該是有所提升的。
記者了解到這片畜禽養殖凈化濕地以天然濕地資源為基礎,經過人工輔助優化后,分為初級凈化區、次級凈化區和強化凈化區,能有效凈化養豬場廢水,解決畜禽污染難題。
在濕地公園里,還建有集中式、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濕地凈化示范工程和農田尾水濕地凈化示范工程,通過人造濕地,種植水生植物,進行污染物降解,從而實現廢水凈化。稻田區稻魚共生、蛙稻共生的有機農業種植,既實現了生態循環,又實現了稻、魚雙豐收。
常熟還把水鄉稻田作為建設鄉村濕地的核心來對待,規劃了很多小而美的鄉村濕地。在虞山鎮謝橋管理區,就靜臥著這樣一塊鄉村濕地,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沉海圩”。這片濕地只有1800多畝,主要覆蓋福圩村和方浜村兩個村,其中稻田占了800多畝。“我們這里的水稻是純生態種植,稻田里的水越來越干凈!”說到身邊環境的變化,福圩村村民錢小法備感自豪。現在,村里不少魚塘都退了田,種上了蓮藕、芡實、芋艿等水生蔬菜,既可以凈化水質,又能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功能。
隨著鄉村濕地的建設和保護,更多的農戶不用出門就可以感受到濕地給他們帶來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常熟在進行鄉村濕地建設中,對于濕地的認識并沒有停留在為村民家門口增添一片綠色、還一片清澈的水面的層面,而是更注重人與濕地和諧相處,將濕地保護工作與改善農村環境、農業產業提升相結合,更充分考慮景觀、旅游要素,為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留下空間,打下基礎。濕地和鄉村共建共美,經濟與生態效益兼顧,常熟正在勾勒一幅現代水鄉風情圖。
編輯:qinyun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海口:濕地入城美如畫
近年來,海口市用生態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