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城鎮是中國城鎮化的未來
中國城鎮化
如果要回答哪個國家的哪種城鎮化模式最適合中國,是沒有答案的。即便是發達國家的城鎮化也存在“好”、“較好”和“不好”的差別,他們都在城鎮化、郊區化和郊區鄉村發展上留下了許多值得汲取的教訓和經驗。我想,中國首先需要的是世界眼光、解放思想。
以個人觀點來看,美國人在都市郊區發展上做得最不好,戰后城市以失控狀態蔓延,以致創造了一個“無邊的城市”。正因為如此,他們才編制出各式各樣的規劃設計方案,特別是新城市規劃,試圖糾正其郊區發展上的錯誤。
BBC最新國家形象民調結果顯示,德國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家。德國受到世人贊美的原因有很多,它是一個大而重要的世界經濟體,有著世界級的制造企業。在城鎮化方面,德國人要做得好得多。
德國的城鎮化以及在此過程中的鄉村建設仍然是理解發達工業化國家城鎮化的核心部分。不是因為它的模式領導著世界城鎮化和鄉村建設,而是因為它的城鎮規劃傳統、它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模式,特別是它在鄉村城鎮化過程中采取的一些做法,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其它國家。
收入分配問題
在德國,談論一座城鎮的發展是沒有基礎的,所有的城鎮都是處在一個發展的城市群中,又各自在生產力布局上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從德國城鎮目前的發展狀態看,農村、城鎮和都市基本上沒有什么區別,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可能孕育著在全球最有競爭優勢的企業。
依靠這些企業,德國的中小城鎮在經濟發展上各具特色,形成自己的優勢產業,為當地人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而德國的城鎮化過程中的工業布局與工業發展,與中國提出的“工業帶動城鎮化”的說法比起來,如果中國城鎮化的終極目標是共同富裕,德國的城鎮化就更值得中國去學習和借鑒。
如同前面我所說的“解放思想”,我經常看到中國報紙一些“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言論,我很想反問:你們真的領會到了“那條經驗”之精髓嗎?對比中、德兩國的城鎮化,德國幾乎與中國的一些做法相反。比如德國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首選方案是減少私人車輛的出行,提高全民節能低碳的意識,而不是依靠修建更多更寬的道路。
德國聯邦憲法第106條規定,德國應追求區域的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在城鄉建設和區域規劃的政策上,有兩項最高宗旨:一是在全境內形成平等的生活環境,減少各地區的差異;二是追求可持續發展,使后代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比如東德并入西德以后,德國為使全區域生活水準平等,設立了團結稅,每年有5000億歐元對原東德地區投資,修建高速公路等大量基礎設施,縮小東西部的差距。
在郊區與市區的平衡方面,郊區以有償方式為市區維持農業、林業用地和環境保護用地,幫助遠郊區開發新的服務經濟,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地方增長之間的矛盾;同時,都市區內部按人均來分擔全部稅收以維持郊區市政最低運行標準。
盡管從財政收入上講,德國都市區的郊區有富有窮,但是,郊區社區日常市政運行費用的50%是按照都市區內部人均分擔稅收的方式得到的,這樣,至少可以在郊區鄉村地區維系一個最基本的市政運行水平,不會因為社區貧窮,從居民那里征收不到足夠的房地產稅費,而導致市政運行低于整個區域最基本的水平。
以筆者不完全的觀察,中國城鎮化的最大問題在于:調節地區、人民的收入分配制度過于落后。我非常遺憾聽到“人口基數不同”主要的論調。中國完全可以分享到德國戰后60多年城鎮化過程中成功的經驗,如怎樣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怎樣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交通體系,怎樣建立起一個低碳和循環的生態文明。甚至可以批判地審視工業在城鎮化過程中的那些痛苦的教訓:如傳統的現代工業如何讓魯爾區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傳統的采掘業如何摧毀了萊比錫盆地的生態系統;博登湖沿岸快速的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導致博登湖水不能飲用。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