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高層專家論證會在京舉行
歷經兩年多時間的撰寫,至今年10月,《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全書撰寫工作基本完成。11月10日,《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高層專家論證會在北京舉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名譽會長孫家正主持論證會。
孫家正說,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的指示精神,全方位研究海洋生態文化思想精髓,挖掘海洋生態文化珍貴遺產,研究當代海洋生態文化發展趨勢和發展戰略,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同相關團隊開展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撰寫工作。《中國海洋生態文化》既是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自2011年開展的“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研究”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化系列叢書的重要內容,更是獨立成篇的專著。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為確保專著的主導思想、框架結構、主體內容的質量,今天組織召開高層專家論證會,希望專家多提寶貴意見,為《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專著最終出版,為培育海洋生態文化、建設海洋生態文明貢獻聰明才智。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長江澤慧作《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總報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駐會副主任高波,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彭有冬,國家林業局總經濟師張鴻文,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彭齊鳴,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國家海洋局原局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會長王曙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副局長鄔書林,國家海洋局原副局長王飛,中科院院士陳宜瑜,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等出席論證會并發言。
江澤慧說,中國是一個陸海雙構的大國。陸地與海洋的交互作用、人類與海洋的依存關系,奠定了中華海洋文明的物質基礎和人文精神。海洋生態文化著力于建構人類社會與海洋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有機體系,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21世紀的中國,守護好中國海藍色國土并走向深海參與國際合作,需要將海洋生態文化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海洋強國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立足國情、放眼國際、總攬全局、陸海統籌,從更大范圍和更寬視野上來謀劃海洋經濟發展,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海域疆土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海域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以東部分海域,相連太平洋,呈弧形環繞著大陸;擁有黃海、東海、南海和黑潮四大海洋生態系統和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灣、潟湖、島礁、上升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海洋生境類型,至今已記錄到的海洋生物有2.8萬多種,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總數的11%,是世界海洋生物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全書4編21章96節,分為緒論、中國海洋和海洋生態文化概述、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的傳統智慧、當代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現狀、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戰略五部分。(記者焦玉海)
編輯:Anna安
相關閱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在深圳發布
11月29日,《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研究成果匯報會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這是繼2013年12月出版發行《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研究總論》之后,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推進系列叢書編撰工作取得的又一項重大研究成果。【詳細】
天津市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
天津市近日公布海洋生態紅線區,包括219.79平方公里海域和18.63公里岸線。這將為天津市守住海洋生態健康底線提供制度保障。【詳細】
成純發:海南可以建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長成純發介紹說,海南先后設立了21個海洋保護區,對珊瑚礁、紅樹林、漁業資源及瀕危物種實施有效保護,開展了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增殖放流、伏季休漁、陸源污染物監控治理等海洋環境保護工程,使海南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一流水平。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