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發布46項資源環境重大科技成果
利用樹木生長自然力發電供路燈照明、給路橋加熱融雪化冰……昨日,在位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舉辦了我省資源環境類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會,投資人和各領域專家共同見證了我省一批關注資源環境的重大科技成果發布。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武漢“城市合伙人”、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教授胡雪蛟,帶領團隊發明了一款利用樹木的“天性”蒸騰作用進行發電的裝置。該裝置的原理是利用在樹木根系與土壤之間安裝發電裝置,樹木會“吸”動土壤的營養液,營養液定向流經發電裝置形成驅動力,帶動發電裝置產生電流,再將產生的電能收集輸送出來供使用。“植物通過蒸騰作用能夠產生驚人的驅動能力”,胡雪蛟介紹,桉樹等大型植物可將營養物質傳至距地面近百米的葉片內。
樹木蒸騰作用可以提供非常巨大的能量,是一個綠色寶藏,由于蒸騰作用能利用環境中的太陽能、難以收集的低熱能、微風能,該發電方法的優勢就是可以收集這些很微弱的能量,將來極有可能被廣泛應用。“一棵樹一整天蓄積的能量,到夜間可以供應一個LED燈的照明,路燈直接用樹木供電將可以節約很多資源。”胡雪蛟介紹,目前團隊研發的裝置獲得了專利,并進入了產品開發階段,未來還可應用在地下管網、路面交通等各種領域。
加上“樹木發電”裝置,我省資源環境類重大科技成果共發布了46個項目,其中不乏國內領先的農用肥料、污水處理等項目。據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技術轉移綜合服務市場的運營主體——中部知光公司介紹,這些重大技術成果可通過該公司平臺進行技術轉移、產業孵化與投資等服務。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2014青島世園會——濟南園環境景觀設計方案
充滿人文和自然的城市景觀【詳細】
西藏受保護濕地面積超430萬公頃
西藏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二,濕地類型豐富,是世界上特殊的高原濕地分布區。根據西藏濕地資源第二次調查結果,西藏現有8公頃以上的各類濕地總面積為652.90萬公頃。【詳細】
天津研究制定濕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
昨天,天津市先后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研究制定《天津市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和《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天津市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天津市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規劃》《天津市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詳細】
三部門聯合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日前聯合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切實保護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