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貓種群最小生存面積被算出
114.7平方千米——在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計算出了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強和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楊志松、研究員張澤鈞等人利用大熊貓分布位點(包括糞便和覓食蹤跡),計算出四川省五大山系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為114.7平方千米。“這意味著小于這個面積的大熊貓種群難以長期存活。”楊志松表示。
野生大熊貓種群原本分布在中國華南、華東大部以及緬甸和越南的北部地區。由于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增加,現有的野生大熊貓種群僅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側6個彼此分隔的山系內。其中,四川省的大熊貓數量占到野外大熊貓總數的74%以上。據楊志松介紹,與10年前相比,目前的棲息地面積總體有所增加,唯獨小相嶺山系大熊貓種群數量減少,棲息地破碎化現象仍然嚴重。“彼此隔離的棲息地‘孤島’讓大熊貓小種群難以維持,除非減小棲息地的碎片化程度,否則即使是放歸大熊貓到野外,也不足以保障當地大熊貓種群的長期生存。”
雖然在棲息地“孤島”建立廊道有助于降低碎片化的影響,但研究者建議,在碎片化最為嚴重的區域,仍然需要擴大棲息地面積,促進種群交流。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云南再次發現瀕危植物“云南梧桐”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在云南省金沙江流域重新發現了一度被認為在中國野外滅絕近20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云南梧桐。【詳細】
“高山冰緣植物”國家重點項目通過中期考核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研究員主持,昆明植物所楊永平研究員和云南師范大學共同參與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山冰緣帶植物多樣性進化適應機制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項目批準號:40930209)通過由國家基金委統一組織的重點項目中期考核,在工作計劃完成及研究進展和成果創新性方面獲得了專業評審組專家的一致肯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