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水分對森林高度有“負效應”
中科院院士方精云所帶領的北大科研團隊近期利用星載激光雷達數據揭示了全球森林高度分布及決定因素,即過多降水并不利于樹高的生長。這一發現對于森林碳循環研究、森林管理、全球動態植被模型的改進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森林高度是森林最基本的結構參數之一,對于估算森林生物量、預測生物多樣性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全球森林高度的格局和決定因素一直是學界的研究熱點。圍繞該議題,科學家們提出了眾多假說并普遍認為,水分是決定森林高度的最主要因素,即隨著水分增加,森林高度逐漸增加,最終維持在最高高度。
最近,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方精云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星載激光雷達數據,評估了全球森林冠層高度的格局和決定因素。他們發現,全球森林高度在南北緯40度附近及赤道地區達到最高。團隊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水分的確是森林高度的主要決定因素,但隨著水分的增加,森林高度在達到最大值后逐漸下降,過多的降水不利于樹高的生長。
這一研究成果推翻了一直以來學界在該科學問題上的認識,發現了水分對森林高度的“負效應”,對今后的森林研究及管理具有指導意義。該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美國生態科學領域權威期刊《生態學》上。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江西大力開展多樣化森林經營
江西省“十二五”期間,共完成造林72.13萬公頃,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造林計劃任務;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森林蓄積量增至5億立方米以上,年均每公頃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增加1.65噸,釋放氧氣增加1.2噸。【詳細】
評論:建設海綿城市,先要擠掉“水分”
近來,特大降雨覆蓋國內不少地方,城區“看海”多發已成普遍現象。其中,承擔著增強城市防澇能力重任的海綿城市建設,備受社會關注。據相關部門統計,國內近30個海綿試點城市,近半數還是出現內澇。【詳細】
水分和肥料過多將破壞植物多樣性
來自加州大學Irvine分校(UCI)的一組科學家最近發現,過多的有利因素——例如水分以及肥料等——將減少生態系統中植物的多樣性,而會使得其中的少數種類變得數量龐大。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了3月25日的在線版《自然》(Nature)上。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