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煤氣廠公園:從濱水工業遺址到都市景觀公園
歷史的闡述:濱水工業遺址的空間重塑
在進一步思考如何利用廢棄工業建筑時,理查德·哈格并沒有將遺棄的工業建筑理解為靜止的符號,而是賦予它們新的功能,并使之作為重新理解人與人、生活與生產、工業與自然、歷史與發展等多重沖突和諧消解的場所。
事實上,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人類的每一種功能作用,人類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種實驗,每一次技術上的進展,所有這些都可以在它擁擠的市中心找到。而城市自身有包涵各種各樣文化的能力,但需通過必要的濃縮、凝聚、消化和選擇。從城市文化認同建構來看,人、場所與產品是三個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具體而言,對城市的文化認同,首先是物質環境的認知,其次是行為的參與認同,最后是情感與意義的體驗認同。
在煤氣廠公園的建設中,理查德·哈格首先對人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義。設計師,與其說將自己的設計意圖強加于場地之上,不如說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歷史價值挖掘者,和獨具視角的美學闡釋者,通過最小干預的設計手法,促進場地自我進化;公眾,也不再僅是最后產品的接收者,而是作為參與者,從項目籌劃便介入討論,與設計師、城市規劃管理者一同暢想工業遺跡更新改造的未來。設計產品不再是一個靜態的結果,而是一個互動、溝通、多方參與、以過程為主導、允許自我修復的設計框架。
公眾參與提供的公園設想圖(圖片來源:Julia Sverchuk & Richard Haag Associates Records)
事實上,自1975年對外開放的四十年來,煤氣廠公園一直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看得見的地面上,工業建筑腐蝕仍在;看不見的地底深處,生態修復緩慢進行;公共藝術的源源活力不斷賦予公園新的裝扮,公共參與使公園時刻保持人與自然、自然與都市的對話。
西雅圖煤氣廠公園作為70年代的濱水工業遺址修復的先驅者,極大鼓舞了之后的工業遺址的修復,如賓夕法尼亞州維頓達爾公園(Vintondale Reclamation Park,PA)和德國杜伊斯堡景觀公園(Duisburg Nord, Germany)。作為后工業景觀(Post-industrial Landscape)的開山之作,西雅圖煤氣廠公園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歷史性的突破有三:
1、在工業與自然長期沖突的情境下,正視濱水工業區(Industrial Waterfront)的歷史保護價值,挑戰并重塑了后工業時代工業廢墟美學;
2、第一次利用生態技術手段,通過最小干預思想以維護場地自然的生長凈化過程;
3、設計方法上,以“詮釋”場地而非“設計”場地的姿態,充分將其再生的過程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重塑都市濱水景觀空間使其成為人與自然共生的互動場所。
作者:朱怡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生,李振宇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博導。文章提交于2016年中國第7屆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經過編輯簡化。全文轉載于澎湃新聞網。
編輯: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