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
首先,必須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習近平指出:“必須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為實現綠色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舉措。
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需要構建綠色化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構建綠色化的能源結構有三種方式:一是節約利用,通過加強用能管理,降低消耗、制止浪費,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二是清潔利用,通過綠色開發和低碳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過程控制轉變;三是替代利用,即通過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來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構建綠色化的產業結構有三條途徑:一是通過降低消耗、升級改造、循環利用等方式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二是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加快新興產業綠色化,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通過政策引導、技術主導、投資帶動等方式,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形成新的支柱產業。
其次,必須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如果說“生產方式綠色化”著眼于從國家宏觀層面上推進生產方式的重大轉變,那么,“生活方式綠色化”則強調公眾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養成和觀念轉變。
生活方式綠色化,包括節約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還應包括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道德。公眾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我們在享受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要履行社會成員應盡的環境責任。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匯聚民力。生活方式綠色化首先需要理念上的認同,其次需要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在衣著穿戴、餐飲食用、交通工具、消費習慣等各個方面,都要體現出綠色環保的行為和理念,逐步讓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為大眾化的主流選擇。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綠色化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每一位公民都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從自己做起,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養成綠色生活的日常行為和習慣。群星薈萃,方成燦爛星河;涓流匯集,方成浩瀚海洋。讓我們每個人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樹立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共同保護和建設我們美麗的家園。
四、堅持綠色發展,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制度體系
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習近平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首次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從源頭、過程、后果的全過程,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改革方向及重點任務。2015年9月,中央頒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系統闡述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理念、原則、目標以及八項制度具體的改革內容,構建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確立了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綠色轉型和綠色增長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源頭嚴防,就是在源頭上防止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治本之策。對國家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為自然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預留空間;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克服“政出多門”的體制頑疾;健全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為經濟集約、高效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過程嚴管,就是在發展和開發過程中,建立一套制度約束地方和企業行為,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之舉。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是為資源和生態產品定價的關鍵;加強環境治理體系建設,是污染定價的基礎,為環境治理市場建設提供保障;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機制,明確了節能量交易、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等市場工具的重要作用,規范了綠色金融和綠色產品體系,為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后果嚴懲,就是對環境資源造成損害和破壞的行為追究責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措施。一是明確了黨政同責,實行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制,明確了責任承擔對象;二是改革政績評價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并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三是實行生態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制定“責任清單”,有助于改變長期以來對領導干部的環保工作泛泛要求、籠統評議、法不責眾的問責機制,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保障。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