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上世紀50年代,您做學生的時候,曾經多次來揚州,當時揚州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阮儀三:因為祖輩世居揚州,雖然我在蘇州出生,但揚州有很多親戚朋友,所以對揚州很熟悉,也經?;負P州。上世紀50年代,我當時是大學生,跟著老師到揚州作古建筑測繪以及研究。應該講,揚州古城完整,明清時期留下的城市街巷肌里結構基本都保留了下來。比如仁豐里獨具特色的魚骨街巷結構,聚集了數百個私家園林?;▓@弄(徐凝門大街一帶),從何園到小盤谷,左拐右彎,曲折變幻的市井狀態令人著迷。記得經??吹绞芯用裨谒韵匆路?、洗菜交流,非常有故鄉韻味。一些街巷名也很有意思:小十三彎、大十三彎……
上世紀50年代,我們很多學生和老師在小秦淮河一帶進行古城勘測,小秦淮河兩岸多是茶館、酒店,小橋流水,水質環境都很好。老師當時跟我們講,你們要想研究明清瓷器,到小秦淮河里撈撈就是了。果然,我們一撈,都是明清時期的破碗、瓷碟、碎瓷器,這些都是明清時期河兩岸茶館酒肆順手丟棄的,大多是明成化年間的。老師還跟我們開玩笑講,多撈點,說不定還能撈到什么寶貝。
那時候的揚州城,從護城河上去,兩岸全是竹林、老樹,非常漂亮。我記得1958年,同濟大學一位老師到揚州做城市總體規劃時講:揚州是非常典型的宜居生態城市,早上往外走,晚上回老城。
記者:多年來,您為何一直對揚州的古城保護表示贊賞?
阮儀三:上世紀80年代開始,因為多年來國家沒有建設,整個國家百廢待興,全國一片拆掉舊城建新城的形勢。不能說這些口號不對,但當時確實很多城市并不理解什么是正確的城市建設方針,開展了大量無序拆遷,很多古城古建筑被毀于一旦,也側面反映了城市規劃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揚州的做法就顯得非常難能可貴。當時揚州堅持老城區不新設工廠,而老城區周邊,基本也都是旅游服務、玉器、漆器以及文化遺跡。揚州也沒有大拆大建,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明清城市肌里。文昌路的前身,三元路以及其他道路拓寬改造時,也十分審慎,有效地保護了文昌閣、唐代石塔、古銀杏、四望亭、古井、瓊花觀等文物景致。形成了今天“春風十里揚州路,唐杏明樓好文章”“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的格局。
我覺得這與揚州地方領導的遠見是有很大關系的。那時候我已經是同濟大學的老師了,記得鹽阜路當時天寧寺附近要建揚州賓館,我們就提了建議,要盡量離護城河遠一些,高度也不能過高,后來也基本采納了這些建議。
我在很多場合都公開說過,揚州對瘦西湖的控制性保護,是做的非常好的。放到全國而言,城市近郊有風景區的很多,但是像揚州瘦西湖這樣,瘦西湖周邊環境保護的這么好,在景區內沒有視覺污染的幾乎沒有第二家。
記者:請您談談您參與揚州的古城保護情況吧。另外,您對揚州古城保護有何建議?
阮儀三:我從上世紀50年代做學生起,就已參與揚州的古城保護與規劃了,和老師一起利用暑期時間進行調研測繪,后來自己做老師了,經常帶學生來為揚州做相關保護與規劃設計。當然,這些都是義務性質的,主要是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當時珍園、萃園、石塔招待所的改造與規劃,我都做過或者參與過。2000年以后,我為揚州“雙東”“教場”等改造也提供了一些建議。
揚州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以及文化資源,瓜洲、瘦西湖、揚州園林、大運河、普哈丁墓、仙鶴寺、南水北調東線源頭……這些都是很多城市所不具備的,揚州應該進一步利用文化資源,打造首屈一指的文化之城。不過,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歷史遺存,不僅是為了展覽、旅游、開展文化活動,更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歷史傳統文脈生態,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可以滋養出新的有繼承有特色的城市人文來。
記者:近幾年,您在多個公開場合高度贊賞揚州私家小園林,為什么這么看重這件事?
阮儀三:傳統小說里總有“落難公子遇小姐,私定終身后花園”的橋段,為什么?因為后花園里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愛情就來了。園林是將大山大水、奇珍異木,用文化手段濃縮到自己家里來。
而現在這些揚州人在自己家里修建的小園林,我覺得真的非常讓人感動。“一枝紅杏出墻來”,雖由人作,宛若天開。這不是簡單的一棵樹、一株花,而是人心向往自由的外在反映?,F在揚州老城區的一些居民,在自家小院里追求文化,追求美好,體現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另外,政府對這種做法鼓勵并補貼,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借鑒。這是一種引領文化風氣風骨的有益做法。這些私家小園林,反映了這座城市里的人,追求的是高尚文化。作為揚州人,我感到很驕傲,所以我愿意主動對外推介。光是去年,我就已經介紹兩批外國朋友專程參觀揚州私家園林的做法,他們都很感興趣。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