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計劃司安排,近日,經管司站調研組對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深入邢臺市臨城、威縣、隆堯、南和縣的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0家入園企業,實地考察現代農業園發展情況,與地方黨委、政府和省、市、縣農業部門座談,了解河北省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主要成效和政策措施,聽取他們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中的困難問題和政策需求。總的看,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勢頭強勁、成效明顯,全省上下達成了黨政領導以謀園區、抓園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共識,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建、梯次跟進的工作格局,呈現出點面結合、園區突破、示范輻射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態勢,但也面臨缺人、缺地、缺錢的突出問題,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解決。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表現為推動力度大、投入強度高、新型主體多、產業鏈條長、示范效應好等五大特點,正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示范、一二三產融合、現代農業技術裝備集成、新主體“雙創”、優勢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載體
河北省把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使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發展要素聚集、先進技術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高地。通過省、市、縣梯次開展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目前,河北省共有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213家(省級39家、市級269家、縣級905家),規劃面積740萬畝,覆蓋耕地面積的7.5%,建成近500萬畝,占規劃面積的67.6%,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近千億元,年產值3000多億元,帶動農民300多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6萬元。
(一)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健全。河北通過加強園區內農田水利、排灌渠道、庫房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基礎設施配套,為園區的正常運行和長遠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園區農業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河北39個省級園區規劃總投資規模達1307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503億元,投資強度達4.2萬元/畝。園區核心區基本實現了“九通一平”(水、電、路、訊、網、暖、氣、排污、雨水收集和平整土地),園區標準化道路達1009.2公里,標準化農田和林果基地86.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73.8萬畝,設施種植面積3.83萬畝,畜禽設施養殖3萬畝,水產設施養殖5450畝,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得到明顯提高。隆堯縣東方現代農業園區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整理耕地,實現了“十一通一平”(電、路、訊、給水、排水、排污、供熱、蒸汽、天然氣、寬帶光纖、有線電視和土地平整),配有專業化物流配送中心、可容納3000多人的外來職工公寓。
(二)農業科技水平顯著提高。河北以11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省級創新團隊為依托,強化園區科技支撐,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四新”示范,實施現代種業、質量安全、園藝標準園、畜禽健康養殖、水肥藥“三節”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大科技工程,構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打造農業科技引進研發推廣的孵化平臺。目前,39個省級園區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65項,引進培育新品種980個,引進推廣先進適用技術329項,申請獲得專利90項,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以上。臨城縣鳳凰嶺現代農業園區屬洪積沖積多礫石崗地,不具備農業生產條件,通過聘請專家開展測土施肥、引進選育核桃新品種、實施標準化種植管理、發展“林果—畜禽—沼氣—有機肥”循環,硬是把萬畝荒崗變成了綠色林海,打造出“中國薄皮核桃之鄉”。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群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中心環節。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園或是以現有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為主體擴展,或是以引進龍頭企業、培育農民合作社來推進,園區內農民合作社帶動農戶、龍頭企業訂單聯結農戶,形成了“公司+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產業化組織模式和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共引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114家(龍頭企業1117家、合作社1804家、家庭農場193家),平均每個園區近80家,每萬畝園區擁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6家,25.5萬農民加入合作社和參與企業生產。全省各級園區共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35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291家,占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總數的47.9%。隆堯縣東方現代農業園區跨3個鄉鎮,聚集了今麥郎食品、宏望食品等60多家龍頭企業和200多家合作社,形成了以小麥、禽蛋為主導的兩大產業體系,實現年產方便面56萬噸、飲品100萬噸、面粉46萬噸、掛面16萬噸、鹵蛋3.6億枚、醬菜泡菜5000噸。
(四)適度規模經營明顯擴大。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河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重點區域。在完成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流轉土地經營權,發展租賃、托管、股份合作、“大園區+小農場”等流轉模式,園區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耕地面積118.6萬畝,土地流轉面積116萬畝,流轉率達97.8%(全省平均28.9%);由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規模經營的土地面積100.2萬畝,規模經營率達84.5%(全省平均20%)。威縣成立縣鄉村土地流轉服務組織,統一全縣土地流轉價格(800斤小麥/畝),規模流轉土地面積(28萬畝)占全縣土地流轉面積(40萬畝)的70%,土地規模經營面積按照“262”框架引導推進,即分別由龍頭企業經營20%、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60%、分散經營20%;建設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整合農資、農機、技術、資金等資源要素,為農民開展耕、種、管、收、加、銷“保姆式”服務,實現了“農民外出打工,我給農民打工”,通過社會化服務促進了規模經營發展。
(五)產業融合程度持續加深。河北省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拓展多種功能,鼓勵龍頭企業產加銷一體化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創新農產品營銷方式,發揮企業“前拓、后延、左右聯”作用,打造有形的產業鏈、提升無形的價值鏈。同時積極推動開發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蓬勃興起,有效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二三產業產值達到271.8億元,占園區總產值的55%,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17家,平均每個園區近11家,基本實現了園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升值。南和縣現代農業園區按照規劃建設,圍繞綜合服務、加工物流、休閑觀光、特色種養,初步形成了綜合服務區、金沙河面業特色種植優化區、樹莓特色產業拓展區、農業嘉年華休閑觀光與科普示范推廣承載區“四區”布局。臨城縣鳳凰嶺現代農業園區在種植核桃基礎上,推進核桃產業精深加工,一個0.5元的普通核桃加工成風味核桃增值到1元、加工成核桃乳增值到3元、加工成核桃油增值到5元、加工成膠囊增值到10元,還通過舉辦核桃節,吸引游客觀光休閑,把“單季采收”變為“四季游園”,從“賣核桃”轉向“賣生態”“賣風光”。
二、河北省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河北省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強化指導服務,高起點謀劃、高科技引領、高標準建設,打造一批一二三產融合、產加銷游一體、產業鏈條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做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發展有目標。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專門文件,對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進行了專門部署。2015年7月,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意見》,明確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總體要求、任務目標、基本原則和重點工作等。2016年,省委、省政府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2016年建設100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到2020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要發展到200個,帶動市縣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000個。邢臺市提出,在建設條件允許的178個鄉鎮建立145家現代農業園區,實現了鄉鄉有園區。
(二)產業有規劃。河北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科學制定現代農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調結構有利時機,以園區為平臺加快培育特色產業,可以一業為主、重點發展,也可以多業融合、復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條,打造競爭優勢。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了五大產業,太行山、燕山地區加速培育發展林果、蔬菜、花卉、蘑菇、中藥材、小雜糧、光伏農業等特色產業,沿海地區加速發展規模化、設施化、特色化水產養殖,城市毗鄰地區加速發展現代都市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平原蔬菜優勢產區著力推動蔬菜高端溫室大棚建設,農產品加工大縣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加快基地建設,推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各地園區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功能、靈活多樣的建設原則,形成了七類建設模式。一是特產聚合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加大提檔升級改造力度,推動做大做強、做精做深,打造區域品牌。二是科技引領型,運用高新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造升級傳統產品,研發名特優新產品,提升產品競爭力。三是溝域開發型,統籌推進生態治理、特色種養業、休閑旅游業發展,推動生態和效益雙贏。四是加工帶動型,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密切與農戶利益聯結,依托龍頭企業調結構、建基地,提高農業整體效益。五是兩區共建型,充分挖掘農業和農村兩種資源,協同推進美麗鄉村和現代農業園區共建,統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六是農墾改制型,依托集體農場資源,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培育新型主體。七是觀光展示型,“農業+旅游業”變農區為景區,拉長價值鏈條。為加強園區產業規劃,邢臺市財政安排150萬元,聘請中國農科院專家團隊,圍繞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導產業,編制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自2015年每年投入財政專項市級500萬元、縣級不低于100萬元,用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編制和學習培訓等。調研組所到縣域都圍繞主導產業制定了園區產業規劃,比如,隆堯縣東方現代農業園區“一城兩區一帶一環”規劃(東方食品城、優質小麥種植區和標準化蔬菜產業區、畜禽養殖產業帶、休閑生態環)、臨城縣鳳凰嶺現代農業園區“一軸一線三帶四區多點”架構(臨萬線園區生態中軸、京港澳高速連接線,午河休閑體驗帶、小淮河水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觀光帶、四大核心生產種植區、多個特色鄉村旅游示范點)、威縣現代農業園區“一心雙軸三板塊”布局(管理培訓中心、園區主干道井字路網雙軸、現代農業板塊、農產品加工物流板塊、農業科技展示板塊)、南和縣現代農業園區“一帶兩心兩軸三區”(南澧河生態觀光帶、農業嘉年華創意體驗中心和農產品加工中心、邢清線和南石線空間組織軸、特色種植優化區、特色產業拓展區和休閑觀光承載區)。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河北省第四屆園博會會歌吉祥物確定
河北省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會歌、吉祥物近日確定,由邵源作詞,趙夢鶴作曲,王盼華演唱的《綠水青山不了情》被確定為會歌,“邯娃”和“鄲妮”成為吉祥物。【詳細】
農業部決定自今年起實行黃河禁漁期制度
環境保護部日前批準了《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將從2018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與原來施行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標準相比,新標準在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上將更加嚴格。【詳細】
河南與歐洲合作發展物流和花卉產業
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儲亞平在鄭州會見了來豫訪問的歐洲議會議員代表團一行。【詳細】
以新理念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加快推進。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城鎮化質量不高、農民工市民化滯后、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城市病”等問題。應該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化解和預防城鎮化出現的問題,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