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出爐
從越秀公園到中山紀念堂,再到人民公園、海珠廣場的約3公里傳統中軸線,不僅凝聚了廣州的歷史,也是廣州山水格局的唯一完整傳統風貌區。近日,傳統中軸線(近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通過市政府批復,并在昨日正式公布。該保護規劃提出,要疏解街區人口,鼓勵居民外遷,規劃的外遷人口約14684人;此外,為了塑造有活力、充滿特色的歷史街區,規劃要求保護區內禁止設置工業用地、物流倉儲用地,并將地段的批發業外遷。
措施一:外遷人口約14684人
根據規劃,廣州傳統中軸線(近代)歷史文化街區現狀人口密度較大,要通過建筑更新整治,疏解街區人口。嚴格控制街區內的人口數量,鼓勵居民外遷,同時應保持一定的居住人口,優先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原住居民。據悉,歷史文化街區內現狀居住人口約34500人,規劃控制居住人口約19816人,外遷人口約14684人。
此外,要嚴格保護中山紀念碑看鎮海樓、中山紀念堂;六榕寺花塔看鎮海樓、解放大橋看鎮海樓、永安堂看鎮海樓、沿江西路看鎮海樓、南華醫學堂舊址看鎮海樓的視線通廊,嚴格控制視線通廊的建筑高度。遮擋視廊的現狀建筑近期保留,遠期擇機降層處理。
與此同時,要為街區內的居民營造更多的公共空間,增加9處街頭廣場,面積是9000平方米;增加19處街頭或社區綠地,面積是14000平方米。增加拜庭許大夫家廟東側步行街、龍藏街步行街(兼消防車道),拓寬惠福東路步行道。
措施二:禁止設置批發市場用地
保護規劃同時提出,廣州傳統中軸線(近代)歷史文化街區紫線范圍內,街區內現狀以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和行政辦公用地為主,大量居住建筑改為倉儲庫房,與歷史文化街區歷史上的功能不相符合。
根據街區特色空間規劃,傳統中軸線(近代)歷史文化街區中段核心保護范圍、傳統中軸線(近代)歷史文化街區南段核心保護范圍用地劃定為保護區用地。保護區用地禁止設置工業用地、物流倉儲用地、交通樞紐用地、批發市場用地、(大型)醫院用地、(大型)教育科研用地。鼓勵布置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文化設施用地、娛樂康體設施用地、居住用地。
規劃提出,要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用地性質進行置換,例如,在街區的南段:以商住混合用地、商業服務設施用地為主。規劃將高第街居住用地調整為商住混合用地;置換許地居住用地為文化設施用地;置換五仙門發電廠舊址地塊為商業服務設施用地;置換太平通津居住用地為商業服務設施用地;重點調整高第街批發市場住改倉儲用房,規劃置換為商住混合功能和商業服務設施功能。
措施三:三大路徑串聯“亮點”
對于街區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規劃中也提出進行整合,將文化遺產資源導入旅游休閑體系中,打造3條不同主題的展示路徑,串聯分散的歷史資源點,打造區域精品旅游線路。
近現代革命史跡展示路徑:長約3.5公里,途經傳統中軸線(近代)北段、傳統中軸線(近代)中段、傳統中軸線(近代)南段三個歷史文化街區,主要路線是廣州解放紀念像-廣州起義路南段-大新路-大德路-廣州起義路北段-人民公園-連新路-吉祥路-中山紀念堂-越秀山。
古城特色傳統文化展示路徑:長約2.0公里,途經傳統中軸線(近代)中段、傳統中軸線(近代)南段兩個歷史文化街區,主要路線是高第街-拜庭許大夫家廟-書坊街-青云書院-鹽運西正街-教育路-小馬站。
珠江水岸休閑文化展示路徑:長約1.5公里,主要路線是五仙門發電廠舊址-中央銀行舊址-天字碼頭-北京南路-太平沙-木排頭-水母灣美洲同學會舊址。
同時,依據保留遺產資源點和現狀街區功能,形成“四帶五軸四片多點”的整體空間結構。
“四帶五軸四片多點”
四帶:起義路近代城市功能活力綜合帶、中山路現代商務休閑帶、玉帶濠商貿文化休閑帶、珠江濱江景觀休閑帶。
五軸:教育路、西湖路、惠福東路、高第街、泰康路城市功能聯系活力帶。
四片:北部市民旅游休憩后花園及行政中心區、中段書院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閑商業區、中南段休閑文化和特色商貿創意區、南段濱江商務金融辦公區。
特色節點:中山紀念堂教育節點、人民公園市民休憩節點、小馬站書院文化展示節點、許地家廟博物館節點、北京路休閑創意節點、起義路商業休閑節點、海珠廣場濱江休閑節點。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航拍廣州最大的濕地公園——南沙濕地公園
南沙濕地公園位于廣州市最南端,地處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區萬頃沙鎮十八涌與十九涌之間,總面積約10000畝,是廣州市最大的濕地公園,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觀賞荷花荷葉的好去處。【詳細】
第二屆“設計城市”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11月24日,由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華南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