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
第六章 綜合整治
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實施綜合整治重大工程,修復國土功能,增強國土開發利用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匹配程度,提高國土開發利用的效率和質量。
第一節 推進形成“四區一帶”國土綜合整治格局
分區域加快推進國土綜合整治。以主要城市化地區、農村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及海岸帶(即“四區一帶”)和海島地區為重點開展國土綜合整治。開展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優化城鄉格局,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改善人居環境;農村地區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提高耕地質量,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生態脆弱和退化嚴重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以自然修復為主,加大封育力度,適度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恢復生態系統功能,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加強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建設綠色礦山,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海岸帶和海島地區修復受損生態系統,提升環境質量和生態價值。
第二節 實施城市化地區綜合整治
推動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堅持統籌規劃、明晰產權、利益共享、規范運作,以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堅持集中成片改造、局部改造、沿街改建相結合,推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保障人居環境安全,確保城區污染場地無害化再利用;依法處置閑置土地,鼓勵盤活低效用地,推進工業用地改造升級和集約利用;以大中城市周邊區域為重點,分類開展城中村改造,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建設用地有效供給。嚴格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和景觀價值的傳統建筑,保持城鄉特色風貌。
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城市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完善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強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嚴格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推進綠道網絡建設,聯接城鄉綠色空間,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生態緩沖地帶。發展立體綠化,加快公園綠地建設,完善居住區綠化。強化城市山體、水體、濕地、廢棄地等生態修復,構建城市現代化水網體系,建設生態景觀廊道。加強地質災害綜合防治,以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松嫩平原、汾渭盆地等地區為重點,實施城市地質安全防治工程,開展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治理,修復城市地質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第三節 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加快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以耕地面積不減少和質量有提高、建設用地總量減少、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改善為目標,按照政府主導、整合資金、維護權益的要求,整體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加強鄉村土地利用規劃管控。全面推進各類低效農用地整治,調整優化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加快“空心村”整治和危舊房改造,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穩步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保護自然人文景觀及生態環境,傳承鄉村文化景觀特色。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監管考核和上圖入庫。統籌各類農田建設資金,做好項目銜接配套,形成工作合力。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陜西渭河流域、陜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山西汾河谷地和雁北地區、河套平原、海南丘陵平原臺地區、鄂中鄂北丘陵崗地區、攀西安寧河谷地區、新疆天山南北麓綠洲區等有關縣(市),開展土地整治工程,適度開發宜耕后備土地,全面改善相關區域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耕地質量,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對農用地實施分類管理,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對建設用地實施準入管理,防范人居環境風險。強化未污染土壤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強污染源監管,開展污染治理與修復,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受污染耕地集中區域優先組織開展治理與修復。建設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
第四節 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綜合整治
強化水源涵養功能。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阿爾泰山地、三江源地區、甘南地區、南嶺山地、秦巴山區、六盤山、祁連山、太行山—燕山等重點水源涵養區,嚴格限制影響水源涵養功能的各類開發活動,重建恢復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提高水源涵養功能。實施濕地恢復重大工程,積極推進退耕還濕、退田還濕,采取綜合措施,恢復濕地功能。開展水和土壤污染協同防治,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生產生活用水污染。
增強水土保持能力。加強水土流失預防與綜合治理,在黃土高原、東北黑土區、西南巖溶區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整治,對坡耕地相對集中區、侵蝕溝及崩崗相對密集區實施專項綜合整治,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結合推進桂黔滇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石漠化綜合整治工程,恢復重建巖溶地區生態系統,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擴展態勢。
提高防風固沙水平。分類治理沙漠化,在嫩江下游等輕度沙漠化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沙化土地治理;在準噶爾盆地邊緣、塔里木河中下游、塔里木盆地南部、石羊河下游等重度荒漠化地區,實施以構建完整防護體系為重點的綜合整治工程;在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的少數沙化嚴重地區,實行生態移民,實施禁牧休牧,促進區域生態恢復。重點實施京津風沙源等綜合整治工程,加強林草植被保護,對公益林進行有效管護,對退化、沙化草原實施禁牧或圍欄封育。在適宜地區推進植樹種草,實施工程固沙,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特色中草藥材種植、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生態旅游等沙區特色產業。
第五節 加快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綜合整治
實施礦山環境治理。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整治,穩步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到2030年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率達到60%以上。嚴格落實新建和生產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和土地復墾責任,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等相關制度,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并予以實施,加強礦山廢污水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治理。
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進一步完善分地區分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在資源相對富集、礦山分布相對集中的地區,建成一批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生態優良、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引領礦業轉型升級,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到2030年,全國規模以上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標準。
第六節 開展海岸帶和海島綜合整治
加強海岸帶修復治理。推進渤海灣、江蘇蘇北沿海、福建廈門—平潭沿海、廣東珠江口等海岸帶功能退化地區綜合整治,恢復海灣、河口海域生態環境。加強陸源污染控制,削減入海河流污染負荷。嚴格執行養殖廢水排放標準,控制養殖尾水排放。提高污水、垃圾收集處理率,改善海岸帶旅游區環境。推進近岸海域生態恢復,整治受損岸線,重點對自然景觀受損嚴重、生態功能退化、防災能力減弱、利用效率低下的海域海岸帶進行修復整治,到2030年完成整治和修復海岸線長度2000千米以上。
推進海島保護整治。重點推進有居民海島整治、擬開發海島與偏遠海島基礎設施改善與整治,保護海島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治理海島水土流失和污染。加強領海基點海島保護工程建設,修復生態受損的領海基點海島。規范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保護修復生態環境。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