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造價行業近幾年,對造價行業沖擊最大的莫過于BIM技術了,在BIM技術不斷改變建筑行業的設計、施工、監理等環節的時候,對于每個建筑企業的人才配比也隨之變化調整。
智能化時代的沖擊,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BIM是一種三維立體化的思維轉變,國內的軟件開發商也在不斷開發BIM的可拓展的應用板塊,不斷增加BIM的功能性。以BIM軟件的不斷升級來看,設計、造價等的這類軟件在朝向不斷“傻瓜式”發展,當然這里的“傻瓜”是指軟件入門極為容易,或者是基礎類的工作通過程序編排基本交給軟件就能完成,技術人員的應用體現在碰撞分析、成本管理、問題的發現和修復等這些層面。這也就意味著BIM越來越便捷,卻不需要那么多人工來做基礎性的工作,只需要經驗豐富的“專家”就可以快速完成項目要求。
同理,其他的創新技術也同樣會重新編排行業要素的配比。為何現在提倡建筑行業與互聯網+?住建部同時在建立建筑行業的大數據庫,不斷優化與各省市的住建廳數據庫對接,以此來考核建筑企業和技術人員的信用和業績。當然,聯網的大數據讓企業之間,以及員工之間的流動不再是掛靠為主的關系,這種信用值等于企業或者個人的競標加分項目。數據的約束,讓整個行業的大數據整合度越來越高,但是也會逐步分散現有企業的模式。
再回到大數據平臺,國內眾多的建筑與互聯網+的測試還在進行中,很多建筑企業選擇與國內互聯網龍頭企業或者是科技創新企業合作。在這兩年推出的建筑行業的APP來看,一部分在整合一站式平臺,向著全過程化咨詢服務與發展;一部分沖擊科技手段,引入AR、VR、無人機、AI等,這些幾乎都是高科技設備或者工具,AR和VR可以說是BIM的輔助,將體驗直接引入到工程建設中,由此來判斷圖紙結構等的問題,大大縮減了不必要的重復檢查和工作時間,減掉了在此環節冗余的員工,無人機也是輔助性的檢查或者施工全景拍照等,AI就相對更厲害,能夠直接通過計算機算法來替代基礎性的工作;還有一部分就是從大數據入手,為行業的智慧城市建設等提供大數據支持。
這一切的發展在造價行業最明顯的體現是從圖紙化轉換成無紙化、電子化、數字化,數字化的模型,模型還能讓你通過VR去深入其中增強體驗感,這些因素改變了全過程造價管理各階段既估、概、預、過控、結、審,通過數字化形成了人員數據、項目數據、企業數據、資金數據、工藝工法、材設數據等信息形成造價大數據庫,造價大數據庫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燈技術的應用形成造價依據的智能組合,最終實現造價要素智能采集、自動生成、實時應用的數字化效果。
這種通過數字化來對造價行業進行新的配比,也就是智能造價。智能造價不再依賴多數人員工作,在設備、技術、互聯網、軟件等多重的輔助條件下,原先100個人的工作只需要10個人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智能造價企業的管理效益、成本開支、利潤增加,同時也形成了一套模式化、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的工作流程,還能將風險預估加入其中。這對于行業的影響直接是公司模式的轉變,會不斷有住建部近日批準的符合條件的2人就能創辦結構設計事務所這類小型企業產生。科技與大數據的雙重發展,不一定讓建筑企業走向更大的規模,這種小型的創新企業反而更有競爭實力。
智能造價替代的是基礎性的工作,提升的是從業者的技術、管理、協調以及各種智能化設備/軟件/平臺的高效應用,造價企業的模式也可能在這場要素的重新配比而改變,但是全過程造價咨詢服務仍然是未來幾年項目的重點操作模式。
最新評論: |
![]() 滴灌工程項目投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