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宋衛平“理想小鎮”樣板農莊
NO.5 老吾老,幼吾幼
100多年前,美國農業專家F·H·King游歷東亞,寫下一本《四千年農夫》。
在書中,King盛贊中國有幾千年傳統的有機農業,稱它是美國學習的榜樣。過去30年,“化學農業”一度取代了這個傳統,如今,藍城又找它找回來了。
一個宋衛平的“農業小鎮”,不僅從生態上,更從社會經濟上改造當下中國的農村。
陳劍平喜歡講一個故事:有一年,他到淳安農村考察,看到一個小女孩坐在老屋門檻上,就問她:小姑娘,你最向往什么啊?
小女孩回答說:我最向往山核桃成熟的時候。
“那你喜歡吃山核桃是嗎?”陳劍平問。不料小女孩說,一點也不喜歡吃,只是山核桃熟時,爸爸媽媽就會從城里回家采摘,她又可以見到他們了。
陳劍平深受震動,中國有3.7億農民工,6000萬留守兒童,作為院士該做點什么。
他和很多企業家說起這個故事,可是多數人聽完只是“哦”。
直到他有一次遇到宋衛平,老宋也心有戚戚焉:我們工地上就有很多淳安的農民工,有些孩子生病了都不回家,就是怕誤工費和交通費。我想幫他們,但不知道怎么做。
陳劍平告訴他:我們一起做農業,讓農村孩子可以在父母身邊成長!
不是去鄉下租幾畝土地,蓋兩間民宿,種幾棵菜,養幾頭豬,也不只是去做一個項目,而是做一個“大體系”,徹底改變三農問題。
這是一種“大農業觀”,整產業鏈、全綠色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強競爭力。
通過一個個農莊這樣的“農業綜合體”,不僅激活農村經濟,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而且實現農民從一種“身份”向“職業”的轉換。
NO.6 做回四千年農夫
施家岙村共有1200多人口。如今,藍城農業公司在當地已雇傭了260多名“農業工人”。
將來的經濟生態是這樣的:城里人買下農莊,簽定耕地長期租約。既可自己種植,也可部分或完全委托藍城種植,甚至連銷售也交給藍城農業。
藍城再返聘農民,每月付固定薪水,并且返還一部分農產品。
以這個20畝的樣板農莊為例,內外園一共種植了24種蔬菜、13種果樹。單是外園,就種植了176棵櫻桃、112棵黃桃,一個城市人肯定對付不過來。
需要3個“農業工人”,才能照管好這類規模的一個農莊。
當地村民老錢,原本在城里的一個車床廠打工。去年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大拇指,一下失去收入來源,無良的老板還拖欠他的醫療費。
一度,老錢意志十分消沉。后來,他試著去應聘藍城的農地管理員,拿起了闊別十年多年鋤頭。
以前,老錢天不亮就得騎著電瓶車往城里趕,天黑了才能回家。現在工作就在家門口,每天都能回家給妻子做好晚飯。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也不比在城里打工低。
藍城為他繳納養老保險,節日會發超市卡,生日會有禮物,夏天甚至還有冷飲費。
除了老錢這樣的中年人,越來越多年輕的新鮮面孔,也出現在村里。比如藍城農業的一線技術員——90后情侶小娜和小鋒。
兩人在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讀書時相識,專業都是設施農業技術。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