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宋衛平“理想小鎮”樣板農莊
NO.7 重建鄉村社會生態
初見二人,第一印象是比同齡人要成熟。特別是小鋒,說話不多,刀削般的臉龐卻蘊含著堅毅。
2014年畢業時,有兩份工作邀請擺在小鋒面前:一份是杭州某農業公司的質檢員,另一份是藍城農業嵊州項目的一線技術員。
在輾轉反側了幾夜之后,小鋒卻還是選擇了帶上女朋友一起去去嵊州。
他說自己在農村長大,十多歲時就能一天割五分田的稻子。高考填志愿也毫不猶豫就選擇了“農業技術”。之所以這么毅然決然,說到底,還是不想浪費所學。
兩人一起見證了基地從無到有:大棚基建,圈梁,立柱,完工。播種,催芽、成苗、定植、管理、采收。
他們已是基地的技術骨干,特別是小鋒,稱得上智能溫室控制的專家。
小鋒和小娜職校班上,40多個同學里,現在從事農業一線工作的只有4個人。很多同學畢業后,都抱怨當時選錯了專業。但面對這個問題,小娜笑靨如花:
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等明年春天,這里的花都開了的時候你再來,像仙境一樣……
其實藍城影響最大的,還是當地留守的老人。
他們大多已不適合在工廠上班,只能留在村里給外出打工的兒女帶小孩。老大爺們都喜歡在村口曬太陽,人多了就組織玩“牌九”。老太太們除了帶孩子,就是去一起念佛經。
藍城到來后,以每畝1000元/年向他們租賃土地,首先帶來一大筆土地租金。
經過培訓,他們還可以到農業基地做工。像施家岙村62歲的王興德,原本唯一的收入就是家里的兩畝半田。夫妻倆一年勞作,收入也只有兩萬多,省吃儉用也留不下什么錢。
現在他們把田租給了藍城,然后去基地務農。兩人一年加起來的收入超過五萬元。
NO.8 改變世界的源代碼
12月22日冬至,在杭州的一片茶園林麓下,正在建造的農莊示范區外,藍城團隊的30多人,親手撒下2畝田的油菜花籽。
待明年春天,就會開滿大片鮮黃的油菜花。
這是一次充滿象征意義的播種。油菜是一種常見的食物。油菜籽成熟后,秸桿是很好的燃料。油菜籽可以榨油,油可用于照明和烹飪,渣還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肥料。
它是中國四千年傳統農業智慧的濃縮,象征著生命、風景與社會的循環。
從這里開始,宋衛平的“農莊”將會在中國大地迅速生長。它們將集結成鎮,為大量“空心化”的農村,帶來更多的人口、財富和農產品,甚至教育和醫療資源。
陳劍平說,這個小小的農莊,可能是未來30年中國的“源代碼”。
藉由這個源代碼,形成農民、家庭農莊、農業園區和村鎮4級體系,在大城市周邊編織出一串“小鎮項鏈”,最終繪出一幅“城鄉一體化”的宏大圖景。
“中國人用前30年,造了三代房子。”陳劍平說,那么,接下來能不能用三個30年,只造一代房子?
一個小小的農莊,可以賦予太多意義:都市人的鄉愁、安全的食品、傳統農村社會的復活、農民生活品質的飛躍、農業高科技的迭代……
陳劍平說,自己的偶像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
他有改變社會的灼熱理想,但一直覺得,在沉重的現實面前只能是“空想”。直到他遇到宋衛平,一個有情懷,有人脈,又有成熟經驗的業界巨子。
編輯:lianqi